上文现状分析中提到:由于国内短期货币市场欠发达、利率市场化仍处于起步阶段,从而形成了外汇市场与国内货币市场的隔离,因此,建立短期货币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是我们实现外汇市场与货币市场融通的必经之路。短期货币市场是短期资本流动的缓冲和吸收场所,其中包括资金拆借市场、融资券市场、短期国库券市场以及其他富有流动性的短期票据和短期信用工具市场,它不仅能沟通外汇市场、平衡多个不同时间上的外汇供求,而且短期利率还可以调节汇率、打击投机性资金对汇率的冲击。发达的短期货币市场除了具有活跃外汇市场,促进外汇交易品种的多样化、减缓短期内外汇市场的需求波动的作用,还可以提高利率政策的灵敏度,实现货币政策良好的冲销效果,避免外汇波动对国内货币供应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国应建立发达的短期货币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加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提高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市场利率的能力,将资金从外汇市场吸引到货币市场,从而减轻外汇市场上的需求压力,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利率决定机制。
2、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调节机制
(1)改革结售汇制
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非市场化的关键原因是:实行强制结售汇制。所以,我国结售汇制度的改革目标应是:取消强制结售汇,实行意愿结售汇制。但实施意愿结售汇制要求:国民经济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和总体承受能力。如果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企业因实行意愿结售汇制,肯定会减少结汇和增加购汇,外汇市场就会出现不稳定甚至动荡。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尚不完全具备实行意愿结售汇的条件,实行比例结售汇是一种良好的现实选择。比例结售汇制可以降低中、外资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中、外企业创汇的积极性和平等竞争,同时也可以把外汇资产的储存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而不是由中央银行一家承担,减缓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改善外汇的供求,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合理完善。从1997年10月起,我国开始允许部分达到规定标准的企业按年进出口额的85%向外汇指定银行限额结汇,可以被认为是推行比例结汇的初始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应尽快全面推进由强制结售汇向比例结汇的转变。对于目前仍实行强制结售汇的企业,应逐步向比例结汇过渡,对于已实行比例结汇的企业,应减少结汇比例,允许企业留有更多的外汇。同时适当放宽居民的用汇需求,逐步放开面对居民的外汇买卖,直至最终实现意愿结售汇制。
(2)调整银行结算周转头寸管理措施
众所周知,我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基于结售汇制之上的本外币头寸转换市场,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交易市场。由于结售汇制的刚性运行,市场供给和需求对汇率的变动缺乏应有的弹性,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但是,与加快强制结售汇制度的改革相比,对结售汇头寸限额管理制度的改革应持更为慎重的态度。因为外汇指定银行作为从事外汇业务的金融企业,对外汇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影响远比一般企业大得多。如果操之过急,过早取消限额,很可能会出现外汇指定银行大量囤积外汇的现象,引起外汇市场的混乱,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对待结售汇头寸限额管理改革的问题上,我们宜稳步推进。根据目前的情况,先采取扩大限额区间的方法,即降低外汇指定银行下限限额和提高其上限限额,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逐步考虑向比例管理过渡,并在条件成熟时最终取消比例限制。
(3)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尝试盯住“一篮子”货币
从长远观点看,中国入世以后,要依照有关金融服务贸易条款逐步放开金融市场,而目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维持在较窄空间波动,不能满足《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也无法顺应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大趋势。因此,现阶段应在保持汇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适时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鉴于此,比较可行的办法是从盯住美元转变成盯住美元、欧元、日元等“一篮子”货币汇率定价,这样既有利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动态的稳定,又有利于中国的外汇市场早日与国际外汇市场接轨。
3、汇率政策与其它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
在当今世界,日趋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往往面临多重目标,根据丁伯根法则,“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政策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种独立、有效的政策。”(注5)并且,保持政策的协调性也是汇率政策选择与操作中所应遵循的原则。从我国实际出发,主要应加强以下几方面政策的协调:
(1)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发展
“1994年以来,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出现了三次明显的冲突:1994年至1996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较高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冲突;1998年外汇储备增幅快速下降和物价持续下降之间的冲突;1998年至1999年,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挂之间的冲突。”(注6)这三次冲突说明,“三元悖论”在中国是成立的,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稳定汇率的目标面临着严重的冲突。当前,要加强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关键是要形成利率和汇率之间灵活的传导机制,而这一机制的形成则有赖于建立短期货币市场,加快利率市场化建设。
(2)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发展
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收入和支出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与货币政策均属开支变更政策。汇率政策则属于开支转换政策,它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只改变需求和支出的方向。根据米德冲突,“如果政府只运用开支变更政策,而不同时运用开支转换政策和直接管制,不仅不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而且还会导致这两种平衡之间发生冲突。”(注7)因此,财政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相互配合,对于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为克服汇率政策“一刀切”的毛病,而对外贸企业实行的出口退税的财政补贴政策,已无太多的施展空间;相反,令人堪忧的财政赤字,却成为影响汇率稳定、引发金融危机的隐患。因为,财政赤字的变化会影响汇率变动的方向,导致货币供应和总需求的变化,进而导致本币汇率的改变。所以,当务之急应逐步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将其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3)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发展
产业政策是调整不同部门之间的产业结构和同一部门内的企业结构,以保持协调发展的政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若没有符合国际市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作为经济杠杆的汇率政策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我国而言,灵活汇率政策的实施必须同合理的产业政策相配合。因此,我国应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组,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为更富有弹性,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目前人民币汇率难以市场化的制度根源和开放资本项目条件不成熟的首要原因,是产权制度不合理,所以要使人民币汇率真正市场化,最终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就必须尽快进行全面的产权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市场价格机制,创造基础的制度保障条件。
2、在外汇储备的管理方面
不应单纯追求其规模的扩张,换取对外均衡的实现,而应当更注重储备货币结构的多元化,避免集中储备美元带来的汇率风险。另外,除了可从外汇储备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作外汇平准基金以外,还可以考虑在允许范围内将部分储备当作基金使用,增加我国外汇储备的赢利性,使其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而不是资金的闲置浪费。
3、在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方面
应提供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代理服务。现在国内很多银行都有能力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能够提供的规避风险的工具也较以前丰富,国内企业之所以屡遭汇率波动损害,主要在于企业风险意识薄弱,也缺乏外汇管理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银行能够提供专业代理服务,帮助企业量身订制风险管理方案。
4、在国家防范金融风险方面
首先,要在设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同时,尽早建立汇率监管体系,密切注意外汇市场上各国汇率的变动情况。为了保持汇率稳定,还可尝试及时采取对冲操作等超前干预措施。其次,要加强外汇收支真实性检查:严格国际收支申报制度,通过先进的金融监控通讯网络,对外汇收支统计、外汇账户统计、外资与外债统计和外汇交易统计等项目进行实时监测,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尤其是对资本项目下的短期资金流入、流出要严密监视,使风险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发现并抑制。另外,在倡导东亚区域货币合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应着力推动东盟10+3早期预警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与东盟各国中央银行联手干预外汇市场的波动。最后,还应注意加强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整治,加快银行体系重组,防患于未然。
四、结论
综合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把握全局得失,保持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的相对稳定,是我们最佳的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其中:加强外汇市场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调节机制、加强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汇率制度及其汇率政策改革的首要任务。
引文注释:
(注1)刘舒年、师玉兴:《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26页。
(注2)刘舒年、师玉兴:《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27页。
(注3)陈燕:《人民币升值压力与中国的对策》,《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年第3期,第11页。
(注4)李欣玉:《蒙代尔谈中国汇率政策:人民币升值不合适》,人民网,2003年4月10日。
(注5)刘舒年、师玉兴:《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1页。
(注6)谢平、张晓朴:《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三次冲突——1994-2000年中国的实证分析》,《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5-6期,第30页。
(注7)刘舒年、师玉兴:《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第31页。
参考文献:
1、刘舒年、师玉兴:《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5月第1版。
2、江春:《中国汇率市场化的产权问题》,《财贸经济》,2002年第2期,35-39页。
3、易纲:《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研究》,2000年第5期,21-25页。
4、罗士喜:《关于人民币汇率的政策取向问题》,《平顶山师专学报》,2000年5月第15卷第2期70-72页。
5、梁伟、崔学兰:《人民币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4月第23卷增刊,109-110页。
6、徐康宁、施海洋:《亚洲金融危机五年后看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的原因》,《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4卷第3期,38-44页。
7、傅利平、王春峰、康莉:《汇率政策与经济增长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4卷第1期,1-5页。
8、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对当前贸易形势与汇率政策选择的看法》,《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8月总第33期,17-20页。
9、俞乔:《亚洲金融危机与我国汇率政策》,《经济研究》,1998年第10期,42-50页。
10、李彤宇:《开发的宏观经济下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取向》,《中国农业银行武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总第86期,14-16页。
11、冯菊平:《改革现行外汇结售汇体制的探讨》,《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5期,54-58页。
12、樊炜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汇率制度的选择》,《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期,11-13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课题组:《贸易、资本流动与汇率政策》,《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3-14页。
14、张青龙:《现行汇率政策弊端及改革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第11卷第4期,36-49页。
15、孙建平:《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中国的实践与理论新解》,《国际金融研究》,2002年第1 2期,47-53页。
16、汪小亚:《我国资本帐户开放与利率——汇率政策的协调》,《金融研究》,2001年第1期,97-204页。
17、傅利平:《我国汇率政策的效应及汇率制度的选择》,《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103-110页。
18、刘力臻、谢朝阳:《中国加入WTO后的汇率政策选择》,《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47-51页。
19、朱咏民:《利率汇率制度建设四建议》,《证券日报》,2003年02月14日
20、何帆、张斌:《人民币汇率稳中求变》,《中国证券报》,2003年03月24日
21、王健平:《人民币汇率政策应保持稳定》,《经济参考报》2003年02月25日
22、赵晓雷:《现阶段汇率政策取向分析》,《国际金融报》2002年01月03日
浅析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汇率政策的取向问题和改革建议(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