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要完善组织结构,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在银行内部建立三道监控防线,即建立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第二道监控防线,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业务全面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以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3)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加强对分支机构的控制。商业银行应根据各种业务经营活动的性质和功能,建立以一级法人制度为核心的授权分责制度,变分散、失控的决策系统为统一管理、集中控制、分级负责的决策系统。内部授权分三各层次:第一层次是按照层次管理的原则,对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予以授权,授权的内容应该包括业务经营范围、业务种类、审批业务的种类、审批业务的权限等;第二个层次是按照职能管理的原则,根据部门工作性质和功能,对本行不同职能部门授权,包括管理范围、管理权限、审批权限等;第三个层次是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对本行每一员工,按照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授予相应的工作和职责权限。各种授权都应该按规定程序进行,并用书面形式确认。对其分支机构的授权要定期检查,确保授权授信适当。授权权限和授信额度不被突破。对经常违反授权制度超越权限的要给予惩罚,并上收部分权限甚至取消授权直至取消授权。
(4)加强决策和管理层人员的控制。一是要建立与个人责任密切联系的集体决策制度。集体决策制度有利于改变个人专断的弊端,可以集中集体智慧,通过明确决策人的责任,提高 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商业银行要成立各种委员会之类的决策机构,对相关的业务进行集体决策。二是要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的岗位轮换制度。尤其是重点岗位和高风险岗位轮换制度。岗位轮换不仅有利于防止营私舞弊和集体作案,还有利于管理人员吸收新思维,提高业务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能力。三是要建立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责任和离任稽核。通过综合考察结果,决定其职位的去留及岗位的调整。
4、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
随着操作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控制手段也相应地具备了信息化、现代化的基础。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一些较好的工作平台,如目前工商银行的信贷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信贷决策子系统、CB2000系统、BB2000系统。但从内控发展的长远需求看,当务之急应尽快建立一个经济适用的、高效的、能涵盖银行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通讯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使每位基层管理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熟知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规定是健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前提。可以避免例如在传统的业务制度传达方式下,操作人员、检查人员因无从快速查询相关制度规定而往往造成很多"无意识"的违章违规或违章违规漏发现。把制度分解到每个业务流程的控制点,通过网络直达员工,操作人员、检查人员能随时了解到有关"控制点"的规章制度,这将大大提高银行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同时,通过网络,基层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到上级行,使上级行能及时掌握下级行在执行制度中遇到的困维,并作出相应决策。通过了网络技术减少了中间环节,及时、准确地实现信息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传递,即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当然,对银行来说,通过传统的会议、研讨会、座谈会、谈心等面对面的方式来加强上下级的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5、进一步强化稽核监督
稽核监督部门作为全行内部控制的综合管理部门,在内部控制中具有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稽核就是要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评价所有的控制目标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在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和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控制职能的划分是否清楚和明确等,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内部控制功能的充分发挥,促成既定政策的贯彻和管理目标的实现。健全有效的稽核制度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措施。要保证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就必须进一步强化稽核监督。
(1)要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内部稽核管理体制,增强内部稽核系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纵向上,推行内部稽核特派员制度,建立起一个垂直、独立、权威、高效的稽审体系。总行稽核部门负责人由监事会直接择优选择选聘,并直接对监事会负责;一级行稽核部门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负责人由总行直接从全行择优选聘,直接对总行稽审部门负责;照此,二级分行稽审部门为一级分行派出机构,负责人由一级分行在全行范围内选聘,直接对一级分行稽审部门负责。稽核工作人员由本级稽核部门负责按统一的素质标准择优聘用。各级行的稽核部门人员由总行稽核部统管,其人事、劳资等关系全部集中在总行,割断现行的人员同所在行的利益关系。横向上,实行稽核部门向同级重要业务部门派驻稽核员制度,被派驻稽核员直接对上级稽核部门负责,其工作业绩由派出部门直接评定。
(2)要开展对全行各级经营部门和管理部门内部控制的评价,以判断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运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真正落到实处,并针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3)要转变稽核监督方式,拓展稽核的广度和深度。第一,要积极探索非现场稽核的具体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电脑网络实现对各项业务的实时、连续的全过程监控。第二,要提高监督层次,开展对管理者的经营和管理行为的稽核监督,进一步加大对信贷、财务、计算机系统等关键业务和要害部门的监督力度。第三,由注重稽核数量向提高稽核质量、讲求稽核效果转变。稽核的重点应从单纯的合规性检查转到与风险性、效益性相结合的工作轨道。
(4)要提高稽核人员的素质。加强对稽核人员的业务培训,实行内部稽核人员的轮岗制度,将一线部门一些有能力、懂业务、讲道德的人才充实到内部稽核部门工作,同时也要将内部稽核人员调到各个业务部门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内部稽核工作质量,也有利于业务部门依法合规经营。
(5)要推行外部审计部门再稽审制度。由总行选择技术力量强、信誉良好的审计师事务所定期对各级行进行全面稽审。这种内、外部审计相互结合的方法将更有利于促进内部稽审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稽核审计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中的控制作用。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始终,涉及到业务的各个环节是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督所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在近期内还难以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善、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都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实现向商业银行的真正转变,以便为规范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在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要注重设计相应的内部监控制度,建立严密、科学的管理体系,通过控制使各级被控制对象产生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自我控制的需要,使各层次控制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合作关系,以保证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林:《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稽核与评价》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2、汪叶斌 廖道亮:《银行内部控制原理与评价》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一版
3、蒋建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稽核》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第一版
4、李凤鸣:《内部控制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5、杨有红:《企业内部控制框架》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一版
6、赵开元:《现代金融稽核》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8月第一版
7、董建军 刘楠:《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导读》2002年11月第一版
关于强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