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实行谨慎财税政策,充实资本实力。通过金融创新、开拓中间业务市场、完善贷款品种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同时结合谨慎的财税政策,充实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1)中间业务方面,由现在的金融咨询评估、代理业务、保管、结算等非信用性、非融资性的中间业务,逐步向担保、承诺、资产证券化、金融衍生工具等较高的信用性、融资性中间业务拓展;(2)在资产业务方面,大力发展对个人和家庭的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的服务领域,开发新的消费信贷品种;(3)要完善应收利息的核算方法,真实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国际标准接轨;(4)要明确呆账准备金的税收政策,实行统一的内外资企业呆账准备金制度,明确呆账准备金全部从税后提取,对符合条件实际核销的呆账税前据实列支;(5)要采取税收政策充实银行资本,实行银行税后利润不上交财政的方法,增加银行的资本金。
(三)消化不良贷款
1、采取多种方法化解现存的不良贷款。对历史遗留下的不良贷款应采取国家政策支持、银行内部激励、多管齐下等多方式化解的方法。具体内容有:
(1)充分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对金融机构一定时点的资产与负债特别是不良资产清理后,划分为好账户与坏账户,将母体机构的全部或部分不良资产划到或折扣转移到管理公司账户的资产方,冻结并等待重组,一部分经营资本及一些特殊的负债(主要是对应的历史遗留问题)划至管理公司账户的负债方,准备抵扣不良资产,正常的资产与负债留置母体机构的新账户,使母体金融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转。
(2)建立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回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要给予金融机构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对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削减不良资产额成效显著的银行、部门和特殊人员给予奖励,激发处理不良资产的动力。同时要对不良资产问题严重的金融机构施加压力,促其加大不良资产回收力度。金融机构可通过不良资产项目招标,制定特殊奖励政策,鼓励业内部门、分支机构处理金融不良资产的积极性,并给相关的内部部门、有关分支机构下达一定的限制性指标,对原信贷责任人施加回收不良贷款压力,对新资产下达贷款风险控制指标等方式,力求在不良资产处理上抓出成效。
(3)加大核销力度。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扩大呆账准备金的提取范围并足额提取。同时,适当降低商业银行税赋,增强银行自身积累和消化不良资产损失的能力。
(4)赋予国有商业银行一定的政策手段,疏通和扩大其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如适当调整放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权限,减免部分表外利息或“债务打折”;适当放宽呆坏账核销条件,允许抵债资产损失核销;允许商业银行将不良资产整体出售给国外公司或战略投资者等。
2、防止产生大量新的不良贷款。目前,信贷风险已成为金融部门的主要风险,加强贷款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可以有效地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具体内容有:
(1)要建立贷款预警机制,强化贷款全过程管理,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作前瞻性判断,争取风险管理的主动性。美国JP摩根银行通过大量贷款损失事例统计分析,研究得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三倍定律”,即3/4的贷款损失风险通过贷前风险控制和风险早期发现可加以避免,而当贷款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措施,只能收到1/4的效果,3/4的损失仍然难以避免 。
(2)要按照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真正落实和完善信贷“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及风险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做到岗位有责权,操作要规范,保证合法合规经营。
(3)要健全内部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的行为规范,避免权力过于集中,加大风险贷款责任认定和追究制度,防止人为造成风险的隐患。
(4)遵循授权有限、风险度量、差别管理的原则,根据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的管理水平,实行授权管理,并撤并业务量较小、管理不规范、长期亏损的分支机构,精减人员和费用,实现规模经济。
(5)对银行资金流入股市加强管理。对银行资金流入股市要采取谨慎性对策 ,积极处理好“疏”与“堵”的关系,“开正门、堵邪道”,促进银行资金与股市的合理、有效联动,防范银行业在证券市场过度风险暴露。
3、分散贷款风险。贷款风险的分散就是商业银行通过持有不同种类、币别的资产来分散每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使总资产价值得到保值或者减少损失。按照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分散风险的最通俗表达就是“不要将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资产经营中,应选择不相关或负相关的资产形成资产组合,不将贷款集中于某一行业,尽可能的扩大贷款面,把信贷资产分散在众多的、相互独立的行业和产品上;贷款期限应分散化,长、中、短期贷款的比例要分布适当,增强资产流动性;贷款品种结构应分散化,表内外、本外币信贷业务有效联动运作,实现风险的分散。
(四)强化利率风险管理,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1、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几年随着各种金融法规的出台,中央银行的监控职能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有日趋加大趋势。在利率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中央银行应通过提高自身管理水平,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的利率和市场利率,牵头成立一个具有约束力和权威性的同业机构, 定期召开会议,相互沟通,协助商业银行预测利率的走势及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从而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外部监管的大气候。同时还应加快金融改革,激励金融创新,加快金融市场的建设步伐。利率市场化和规避利率风险需要更高层次的市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具备更完善的金融市场和体系。未来的金融市场应该是市场工具多样化,能够满足市场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从利率衍生工具中控制、抵补风险,获取收益。
2、加强商业银行自身内部管理,完善内部利率控制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附属于计划资金或财会部门,主要从事利率文件的传递和利率政策贯彻落实,利率风险管理几乎是一个空白。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越来越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传统的利率管理模式已不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可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和责任。利率市场化以后,受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的影响,利率波动频繁,商业银行随时都可能因利率波动而影响净利息收入。因而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各种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做好政策、制度、人员上的准备,一方面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规定,制定稳健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培养和造就一批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三、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及其防范对策
我国是一个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长期实行计划体制及改革不彻底形成的特殊经济条件会在开放条件下经受相当程度的震荡,特别是在本身改革速度已明显落后于总体经济改革步调的金融领域,情况更是如此。具体来讲,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脆弱性的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对外开放资本项目可能引致金融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在中国产生许多人所担心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主要得益于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开放条件下要逐步放开资本项目,国际游资大进大出,可能带来巨大的冲击,会引致金融风险。
(二)开放条件下,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市场份额降低,使存量及增量负债对可流动性资产和总资产的支撑能力受到伤害,会发生支付危机,引致金融风险。
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单一,业务经营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服务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差。而外资银行经营品种繁多,服务手段先进,服务效率和服务信誉度高,拥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且大多数外资银行往往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以及证券业务于一身,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业务要求。客户的竞争是中外金融机构竞争的核心。外资银行将重点放在主要经济城市的少数重点客户即公司客户(大行业、大企业、中国跨国公司、有规模的民营企业)、机构客户(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基金等)、个人客户(中高收入人士)上,这些客户只占全部客户的10%,但是储蓄额占近70%。这样,它们无须拥有中国金融机构的网络和庞大员工队伍就能争取到较大的市场份额。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外资银行的服务效率高、种类全,在金融工具的创新上具有优势,实力雄厚,对客户的吸引力大,所以很有可能出现一部分金融业务和客户由中国金融机构向外资金融机构转移,导致我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缩小,削弱其赢利能力。这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一个严重的威胁。
(三)高级金融人才流失的问题更加突出。开放条件下,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开拓金融服务市场,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将利用高薪、高待遇和培训机会吸引中国的高级金融人才,这将导致中资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量流失。同时我国银行与外资银行在个人收入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和我国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任人唯亲的现象将导致许多优秀骨干“跳槽”,从而导致国内银行员工整体素质和经营水平的下降。对人才的竞争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其赢利能力。
(四)金融风险监管面临严峻考验。一是由于中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如果对外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的风险。开放条件下,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外资银行存在的问题有:多存少贷,将其在境内吸收的外汇资金调往境外套汇和套利;转移利润,逃避中国税收;违规经营,少交存款准备金;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采用如回扣等手法与国有银行争揽业务和客户、争夺市场等。二是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驱动之下,外资银行将其业务的重点集中在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方面,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在这方面与国有商业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而对那些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则不屑一顾。外资银行的这种经营活动将风险转嫁给中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三是外资银行在规模进入后,随着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而使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将变得更为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
应对开放条件下中国金融业的脆弱性,应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一)开放条件下,金融业的开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国内金融业发展的现状,选择适当的开放时期和开放程度,做到从长计议,逐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的前提是人民币资本帐户下的可自由兑换。要尽快调整思路,按市场经济规律培育中国的资本市场,以有效的资本市场带动中国的实体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调整。要选择适度开放的金融政策,尤其在资本项目开放等问题上,采取审慎态度,循序推进金融对外开放,切实把握开放程度与次序。
(二)改进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丰富金融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提高中资银行竞争力。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准行政机构,人事由上级任免,经营受政府干预。在内部经营上,目前只有中国银行有董事会,其他则由党委负责。仅就这几方面,要与国际商业银行体系接轨都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中国银行界必须从体制入手,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更新经营管理制度,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治理机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财务状况良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中资银行必须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调整服务组织模式,从单一的以授信业务为核心转向以综合金融服务为核心。同时主动地、积极地开展金融创新和扩大市场营销,积极争取同外国银行一样的业务经营范围和决策自由度,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最大程度的留住自己的优质客户。
(三)提高整体人员素质, 留住和引进高素质人才。人才是银行的无形资产,是竞争的关键。要系统科学地加以管理。一是要完善爱才、储才、育才、用才等制度,建立良好的激励、福利、教育培训机制,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增强凝聚力、归属感,从而吸引人才、稳定人才。二是应加紧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更新知识,使员工具有外资银行竞争的知识和素质,尽快拥有大批符合国际金融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跨国经营竞争增强原动力和基础。三是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的彻底改革,摒弃重重复杂的人际关系,大胆招聘和提拔有能力的优秀专业管理人才,酬以高薪;同时对各个层次的管理干部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建立严格的干部考核、奖惩和辞退制度,塑造一支高、精、尖的队伍。
(四)改进和完善多元化的金融监管体制。一方面应着眼于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部门合理划分监管范围和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另一方面应放眼于未来,有计划、有步骤地从金融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为将来实行混业监管作好准备。如转变监管理念,在监管内容上由合规性监管为主向风险性监管为主转变;在监管方式上,由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向非现场监管为主转变。并尽快实现金融监管手段的电子化,把高新科技应用到金融监管中来,为实行现代化监管打好基础。
我国金融业正处于大幅调整变动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开放条件下,要认真研究金融脆弱性问题,充分认识到银行业存在的金融风险,因为这事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保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姜磊,杨娟,《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国际金融体制的创新》,《财政研究》2001年第11期。(国研网2002-01-08)
作者:丁茂战,《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整体上市 三道难题待破解》,《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8月13日。
作者:滕赶远,镡方东,《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投资研究》2002年第3期第9页。
作者: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复苏报告》,2001年9月。(国研网)
作者:陈秀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亟待加强》,《济南金融》2002年12期36页。
作者:陈国进,吴锋,《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金融安全》,《投资研究》2002年第7期17页。
作者:石汉祥,《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现代商业银行》2002年12期42页。
论金融脆弱性与金融风险防范(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