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股票市场形成以来,股票价格的波动就是其显著特点,波动性是股票市场最本质的特征,是投资者买卖股票的原因和结果。根据现代金融理论,波动性是证券二级市场的核心功能,同时波动性与反映证券市场质量和效率的其他指标,如流动性、交易成本和市场信息流动等紧密相关,因此波动性是综合全面反映股票市场的价格行为的最关键有效的指标之一。金融市场中的投资主体行为主导了股市的价格表现,而投资者行为又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宏观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和市场环境。本文自宏观经济层面到市场参与者微观层面对中国股市价格的波动因素进行了逐层剖析,综合地分析了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各方面因素,并提出稳定股票市场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国股市、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建议
【正文】:
1984年,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向社会发行了普通股票,奏响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序曲,1990年上海市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的股票交易市场的序幕。截至2018年6月30日,A股共有3645家上市公司,其中沪市有1483家,总市值达345343.9亿元,深市有2162家,总市值达205474.74亿元,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达到11700多家,全国40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更是多达2.1万家,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已初步形成。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针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研究结果也不同。从宏观角度看,股票价格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影响,从微观角度分析,股价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上市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公司管理水平和盈利状况等,此外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密切影响着股价的走势。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长期向好,金融市场各项配套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但在此期间股票市场也曾出现大幅震荡和异常波动。股市的异常波动不止关系到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了投资者的切身经济利益。因此对影响我国股价波动的因素加以分析,并有的放矢地落实防范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股票市场运行28年以来,上证指数自1990年12月19日开盘之日起,整体运行就呈现出阶段性波动震荡。我国股票交易市场正式运行后多年一直处于平淡无奇的熊市状态,而2007年突然出现迅速飙升,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牛市,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上涨至6124.04历史高位,此阶段与1990年开始至2005年的十五年期间形成了较大的对比差异。股票市场的大幅上涨吸引了大批人员加入炒股队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证券市场的新增开户数量增长了25倍,深沪两市的开户数突破了1.3亿户;同时牛市吸引各路资金源源不断地涌入,沪深市值由2005年7月的3万亿升至2007年11月的30万亿,市值翻了10倍但仅用了不到两年半的时间。
2007年的牛市吸引了众多的市场关注度,但牛市之后的股市出现了巨大的急速下跌趋势。2007年前后的一年内,股票市场经历了“过山车”似的波动,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下跌至1664点。2008年后的股市一直处于低位盘整状态, 2013年6月25日上证指数也仅为1849点,但随后两年又持续涨至5178点。在市场一片看好、“涨声”高昂的情况下,上证指数又在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上证指数在2015年8月26日急速跌到2850点。股票市场的“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造就了大众广为称谓的“股灾”事件。
2018年1月30日,上证指数攀到了近年来阶段的新高3587.03点,之后大盘不断分阶段波动下挫,于2018年10月19日跌到了四年来的历史最低2449.20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
中国股市价格波动因素分析-2019免费^论文(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