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类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二)
金融论文资料
|
财务管理
|
会计专业
|
国贸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电子商务
|
会计论文
|
财务论文
|
金融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营销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二)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论文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二)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大会,会议通过了《京都协议》,要求各国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
与此同时许多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各种机构也纷纷成立,如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气象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都对推动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环境问题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文明史上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周礼》、《左传》、《尚书》、《孟子》等书中均有记载和反映。
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近代的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且走了许多弯路,直到1972年以后,我国才正式步入正轨,一大批机构、法律法规的制定规范了我国的环保事业。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正式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国策确立,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不可否认,这些法律文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恶化的趋势,但就整体来看,我国环境污染情况仍旧比较严重。
水污染现状:据1998年环境年鉴统计,1997年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许多城市严重缺水,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据调查统计,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1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27亿吨,约占总排量的54.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57万吨,其中工业废水需氧量排放量为1073万吨,约占总排量的61%。
大气污染的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工业、人口集中的城市,污染程度更为严重。我国大气污染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烟尘为主。据1998年中国环境年鉴统计,199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346万吨,其中工业来源的排放量为1852万吨,占总排放量的78.9%,烟尘排放总量为187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565万吨,占总排量的83.6%,由此可见工业废气的排放仍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使得我国酸雨问题日渐严重,西南地区酸雨污染仍很严重,华南地区酸雨污染也有上升趋势,华中酸雨区成为全国酸雨最重的区域,北京的京津唐地区也频频出现酸雨⑦。
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根据国家环保局的环境状况公报,1998年中国工业废弃物的产量为80068万吨,其中乡镇企业1942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贮存量678817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7048万吨,其中乡镇企业5227万吨,约占其中的74.2%。目前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占地面积65412万平方公里,县以上工业企业的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48.3%,乡镇企业综合利用率为26%。
固体废弃物根据发生源的不同,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放射性废物,现在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垃圾问题日益严重,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列的问题,其中又以“白色污染”最为严重。
噪声污染现状: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噪声污染及其危害情况作过多方面的调查,从近年来的污染源调查结果来看,我国的城市噪声污染20%来源于工业生产,27%来源于交通运输。1998年,全国209个省控以上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分布在43.6—66.6dB(A)之间,其中,16个城市污染严重,占7.7%;119个城市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占56.9%;68个城市受到轻度污染,占32.5%。
海洋污染现状: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后期每年由沿海陆源排污口直接排入中国海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总量约122.6亿吨,而由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水量则难以统计。
1998年的检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的环境质量总体上不容乐观。有80%以上的近岸海域,一半以上的近海海域以及部分外海海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海域的污染十分严重,并且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其中人为活动频繁、经济发达的地区的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毗邻海域污染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赤潮、溢油、病毒和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亿元。
其他环境问题现状:除了以上列举的几种常见的环境问题之外,中国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洪水灾害,土地问题,森林问题,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等等,这些都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以洪水灾害为例,90年代以来,全国洪水灾害的累计损失已经超过一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财政收入的1/5。
这些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为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这些问题起到作用了吗?
通过对1995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部成本约为2199.38亿元,约占中国当年GDP的3.7%,换句话说,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7%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取得的,如图表2-1。
表2-1 环境成本 单位:亿元、%
环境成本
GDP
NOP
环境成本/GDP
环境成本/NDP
2199.38
59448.08
51852.33
3.70
4.24
在这些环境成本中,来自经济(自然)资产使用的约为1202.27亿元,约占整个环境成本的54.66%,其中89.89%为生产性自然资产的使用10.11%为非生产性自然资产的使用,而来自非经济(自然)资产使用的约为997.11亿元,约占整个环境成本的45.34%,其中36.85%来自空气,63.15%来自水,如图表2-2。
表2-2 环境成本构成 单位:亿元、%
环境
成本
经济(自然)资产使用
生产
性
非生
产性
非经济(自然)资产使用
水
空气
2199.38
1202.27
54.66
862.42
89.89
236.32
10.11
997.11
45.34
629.71
63.15
367.40
36.85
1995年由于经济活动造成自然资源耗竭损失共466.69亿元,其中地下矿产资源(仅指煤、石油、天然气)耗竭损失共207.32亿元,约占整个资源耗竭损失的44.42%,而由于森林采伐所造成森林资源的耗竭损失约为259.37亿元,占整个资源耗竭损失的55.58%,如图表2-3。
表2-3 自然资源耗竭损失 单位:亿元、%
资源耗竭
地下矿产
煤
石油
天然气
森林
466.69
207.32
44.42
1.96E-176
9.50E-177
207.28
99.98
0.04
0.02
259.37
55.58
1995年,由于经济活动造成的自然资源退化损失达1529.30亿元,其中生态破坏损失633.04亿元,占整个自然资产退化损失的41.39%,由于废弃物而引起的自然资产退化896.26亿元,占整个自然资产损失的58.61%,如图表2-4。
表2-4 自然资产退化损失 单位:亿元、%
资产退化
生态破坏
森林
草场
耕地
废弃物排放资产退化
空气
水
1529.30
633.04
590.96
12.09
29.00
896.26
312.47
583.79
41.39
93.35
4.91
4.58
58.61
34.86
65.14
1995年,全国用于自然资产方面维护的预防性支出为204.38亿元,其中用于经济自然资产的占50.66%,用于非自然资产的占49.34%,而用于经济自然自出的86.40%为地质勘探费用,13.60%为土地中固体废弃物费用,用于非经济自然资产支出的45.54%为污水治理费用,54.46%为废气治理费用,如图表2-5。
表2-5 预防支出 单位:亿元、%
预防支出
经济资产
土地
地下资源
非经济资产
水
空气
204.38
103.54
50.66
14.08
13.60
89.46
86.40
100.84
49.34
45.92
45.54
54.92
54.46
事实表明,以对环境的破坏发展,掠夺式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经济增长的量,但却对整个经济层面的质起到了破坏作用,由此引发的恶性循环不仅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更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所以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发展推动环境保护,以环境保护支撑经济发展,这也是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的学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三、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之上。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可总结为三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也就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对立是指工业化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中没有重视生态和环境问题,社会经济违背客观规律,经济增长的粗放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加之过快的人口增长和消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就破坏了经济建设的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根本上讲都是一致的,经济建设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持,而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又都有赖于经济建设⑧。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向社会公布,全书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详尽阐述了中国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坚持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产业的生态经济方向,努力实现生态化和“绿色持续”。生态产业的核心是以低级物级资源代替高物级资源,低能级资源代替高能级资源的产业,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
资源的耗竭与环境的恶化是生态产业萌生的必不可免的外在压力,技术产业升级是生态产业最基本的特征,是借助于技术体系,提高资源的能级转化率和能量等级。绿色产业是指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服务和技术构成的绿色产业体系,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包括清洁型产业和节能型产业,绿色产业的产品结构,即指源源不断向人类提供“整个生命周倜”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类产品。此外,生态产业一般采用生态工艺或无废工艺的二次资源化循环利用原理,其经济流程实行“资源-产品-废物”封闭式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化,在产品布局上,建立区域产业新体系形成工厂间的“废料-原料”连接的新区。
调整产业结构,摒弃或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绿色经济结构形成新的增长点,其中包括建立资源消耗强度小的产业结构和有别于西方的适度消费结构,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可以使某些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土地的集约利用使建立节约型社会经济结构提提的基础,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种植业结构,城镇结构,消费结构和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基础。水、能源资源的节约利用最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技术结构、外贸结构等方面。矿产资源节约利用的方向在于生产工艺技术的革新,调整产业结构和外贸结构,并建立严格的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体系,建立旱作农业,节水,节能源,节土地;治山水,治沙化,治“三废”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
/3/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二)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网络经济研究--网络经济运行机制..
下一篇
:
银行授信风险内部控制浅论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关系
问题
【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