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内 容 摘 要
中国进入21世纪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重大课题。由于人口再生产的特征和大力控制人口过速增长的实践,中国老年人口的绝对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在世界上是首当其冲的。而现行的养老制度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需要完善我国养老制度来解决老有所养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保险 养老保险 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人口老龄结构的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 “银色浪潮”在席卷发达国家之后,同样也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袭来。中国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到本世纪初,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44亿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以上,世界上60岁超过1亿人口的只有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关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关系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生活问题,使世界各国对老龄化问题十分重视,养老保障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养老保险同样作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中之重,目前面临我国的养老保险机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应对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以充分准备的姿态来面对“银发浪潮”的冲击。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在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表《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中国人口老化趋势分成三个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的第一阶段,是中国社会快速老龄化阶段,期间平均每年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3.28%,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第二阶段(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20万老年人口,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第三阶段的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巅峰的4亿3700万,约为少儿人口的两倍,老龄人口将持续稳定在占总人口的31%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五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老年人口基数大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是1.44亿,世界上60岁超过1亿人口的只有中国,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联合国预测,中国在21世纪上半叶将一直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
据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从2006年的11%到30%,中国用了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人口年龄结构就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许多国家用了一百年的时间,例如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因此,我国的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
(三)高龄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
(四)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
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广西等西部省、自治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相差约30年。
(五)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我国刚达到了小康,目前我国现在已达到的人均GDP2000美元的经济水平,但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可以用来支持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的水平与之相差较远,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影响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人口政策,面临着更加严重的老龄化危机。对于正处在工业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和风险性。老年人口队伍的急剧增大造成社会保障养老财政支出负担的加剧,不仅有可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供给陷入危机,也会因此增加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并进一步阻碍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要对现行体制进行完善与改进,必须首先明确当前中国现行养老保险体制所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保费收不抵支,原有的积累也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基金保值增值的幅度又太小,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缴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却不断减少。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与收入减少之间的矛盾,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到统账结合制的转变是一次根本性的体制变革。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部分解决。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除去个人账户积累的“社会统筹”部分根本不足以用来支付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再加上统筹部分与个人账户部分资金的“混账管理”,于是就出现了“拆东墙补西墙”,“挪用”个人账户中的基金来填补养老金支付空缺的现象,导致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当前个人账户空账累计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
(三)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退休年龄越高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短,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少。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所以退休年龄这一变量也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因素。我国规定男性退休年龄为60岁,女性为55岁,偏低的退休年龄是导致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加上生活和医疗健康水平的提高造成我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有关专家预测:现我国目前老年抚养比为 10%,在未来的2010年为18.6%,2020年为26.3%,2030年为40.2%,2050年为58.7%,2060年为 60.3%。另一方面,由于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明显高于男性,而且在老龄人口中女性占的比例也远远大于男性,在我国,女性要比男性早5年退休,这不仅导致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加重,而且也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障。
(四)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居高不下
养老金的替代率是国际通用的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公共养老金水平的高低,即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越高,公共养老的支出水平就越高。我国当前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为80%,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这个水平远高于 40%—60%的国际水平。
(五)基金管理效率低下
我国规定养老金在留足2个月的支付以外,应该全部用于购买国债、银行储蓄、企业债券、投资股市,严禁投入其他金融和经营性事业。但是目前我国养老金仍主要用来购买国债和银行储蓄,基金收益甚小,根本无法满足老龄社会对养老金的需求,没有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在基金的使用、投资、运营等方面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基金管理监管机制的缺位导致基金的挪用、贪污,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六)现行的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狭窄,农村养老保障薄弱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比起城镇的老龄化程度要严重得多,相当一部分欠发达省区的老人比例将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1世纪中叶,农村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将达到城镇的1.2倍,农村的老年抚养比要比城镇的高出 31.4%。因此农村养老保险当前仍应当以家庭养老为主,从家庭养老方式来看,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推行使独生子女增多,农村小家庭迅速增加,家庭规模的缩小,这一传统模式难以为继,进一步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农村人口跨地区或者城乡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加快和扩大,而迁移者大多数是青壮年,这使得农村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老年人年老体弱,失去了劳动能力,对他们的养老问题,国家财政介入很少,国家财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职责。但是,另一方面农民工作为当代社会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由青壮年组成的,将其划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养老金支付的危机问题,而我国当前尚没有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任何规章制度的建立。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我国人口的变化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难题,也会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和目前的国家养老政策,应尽快地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对于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所丰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革来应对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制度的的挑战:
(一)扩大基金来源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放松对养老金投资于股票的管制,增加投资的比例。在保障基金安全性的同时,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要在经过严密的精算之后将资金投资于风险相对比较大的投资工具,以期获得更高的基金收益。
(二)阶段性提高退休年龄尤其是妇女的退休年龄
降低老年抚养比例,减轻养老金发放的沉重压力。提高退休年龄还可以在减少退休人口的同时相应地增加在职人口的数量,从而可以降低赡养比率。有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退休年龄如果各提高5岁的话,当前退休人口会减少1000万,在支付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养老金的支出可以减少1/3。
(三)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四)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1.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2.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以确保其保值增值。3.对“老人”而言,国家必须明确责任,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养老金财政补助制度,保证其养老金的发放。4.对“中人”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可采用名义账户或发行认证债券。同时,要积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相结合的发展机制,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五)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基金监管体系
实行收支两条线,保证专款专用,建立省级或省级以上的管理系统,做到统一管理。对于基本养老保险的监管,应由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机构来进行监管。对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的监管,也应该由政府直属机构进行监管,实行统一集中的监管模式。
(六)建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
一项社保计划应该和能否覆盖哪些人群,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和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所决定的。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养老保险应逐步全面覆盖所有与城市化、工业化过程有密切联系的群体,而农民工正是这一过程中非常庞大而且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应该立即建立有关将农民工纳入养老保险框架之内的法律法规,将其纳入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这样一方面可以扩大社保尤其是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危机,因为一旦农民工为社保网络所覆盖,他们才会有“精力”去考虑如何提高父母辈老人的福利水平问题。
参 考 文 献
1.曾毅.《中国人口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杜鹏、翟振武,陈卫. 《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人口研究
3.党俊武. 《如何理解老龄社会及其特点》,人口研究
4.《国务院关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1997年6月国务院发布
5.潘诚.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空账”问题》
6.谭樱芳. 《我国退休年龄调整的政策效应》社会保障制度
7.黄先武. 《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8.赵人伟.福利《国家的转型与我国社保体制改革》,经济学家
9.徐智华.《完善我国养老保险立法的再思考》,法制天地
10.《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