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股价受政策影响剧烈
之前的学者通过研究沪,深两市的异动波动事件,发现股指的异常波动几乎都与政策出台相对应,其中政策以52%的比例位居影响股指波动的第一因素。通过对比政策事件公布前后15天和公布后15~30天的日平均超额指数收益,发现60%多的政策会造成市场较大的波动。众多研究趋向的统一结论是:中国股市是典型的“政策市”,政策是导致中国股市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5. 投机性特征太突出
投机行为是股票市场中的正常行为,但若投机过度,就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性。目前我国股市投机过度的主要表现是:市场的投资者大多是短期投资者,主要搞“短线”操作,因此,寻找题材,兴风作浪,从而引起股价涨跌。中国证券市场建立至今十余年的时间, 投机始终是股市投资的一种主要形式。近年来, 证券市场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提倡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 但投机仍然是股市投资的重要形式, 市场只要有机会, 投机就十分活跃。
二.政策因素对中国股市波动的影响
(一)1994 年7 月29 日三大政策救市
1994 年7 月29 日,沪、深两市股指分别收于328.85 点和95.26 点。其中,上证指数创下了自1992 年5 月全面放开股价后的历史最低点。当日,中国证监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上海深圳两地负责人在北京开会。会议最终决定推出三项措施救市。第一,进一步放慢发行和上市节奏;第二,发展国内投资共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试办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吸引外国基金投入A 股市场;第三,对资信和管理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当年8 月1 日,上证指数创下单日升幅历史之最,上涨33.40%,深证指数升幅也达到了31.28%,并且到9 月6 日,上证指数突破了1000点大关。
(二)1999 年5 月16 日国务院出台“搞活市场”六项政策,引起“5•19井喷”
1999 年5 月16 日,国务院批准了有中国证监会上报的包含六条主要建议的文件。这六条建议是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允许部分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发行融资债券、扩大证券投资基金试点规模、搞活B 股市场、允许部分B 股H 股公司进行回购股票的试点。5 月19 日,沪市两市强劲反弹,上证指数与深圳成指分别上涨4.64%和5.03%,创出年内单日最大升幅。此后至5 月28 日的8 个交易日中,沪深两市股指涨幅高达20%以上,日交易量均达到300 亿元。
(三)2000 年2 月13 日二级市场配售新股掀起牛市行情
2000 年2 月13 日,中国证监会决定自2 月22 日起试行向二级市场投资者配售新股制度,比例暂定为向证券投资基金优先配售后所余发行量的50%。同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发布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借款。沪深两市当日大涨,有近一半的股票涨停,两市综合指数涨幅均超过9%,创下设立涨跌停交易制度恢复以来的最大日涨幅。
(四)2002 年6 月24 日国有股减持政策引起的股市全线大涨
2002 年6 月24 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当日沪深两市全线飙升,成交量骤然放大数倍,人气也迅速凝聚。上证指数收于1 707.31 点,上涨144.59 点,升幅达9.25%;深证成指收于3 478.12 点,上涨297.18 点,升幅达9.34%;两市合计成交金额为898.54 亿元,直逼2000 年2 月17 日925 亿元的历史高峰,沪市更以531.98 亿元的成交创出天量。两市有近900 只股票达到涨幅限制。
(五)2004 年2 月2 日国九条出台使股指创出新高
2004 年2 月2 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股指越过2003 年高点1 650 点继续上行。但是很快跌至2005年的最低点1189点,投资者整体投资状况损失惨重,特别是那些原先已退出股市,但在颁布“国九条”之后又杀入股市的投资者成为新的“套中人”。
(六)2005年的股改促使06年至07年出现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波澜壮阔的大牛市
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早已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的一块“心病”。市场各方认识到,股权分置在很多方面制约了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而且,随着新股发行上市不断积累,其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于是2005年,国家推出重大政策“股权分置改革”,大小非给予流通股持有者送股对价,而获得流通资格,这是一个互惠互利之举,股市有赚钱效应。促使整个股市有了走向全流通的预期,这大大刺激了非流通股东们拉高股价的欲望,以便将来解禁的时候抛个高价。于是股指在2006年翻了一倍,在2007年又翻了一倍,成为全球最耀眼的市场。
(七)2007 年印花税的调高导致“5•30 大跌”
为进一步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决定从2007 年5 月30 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1‰调整为3‰,正当牛市演绎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政策的一纸批文,另5 月30 日当日,沪深两市纷份出现历史性大跌,上证综指跌幅达6.48%,收报4 053.09;深证综指跌幅达7.19%,收报1 199.45,6 月5 日沪市上证综指的跌幅达8.62%,许多个股更是出现多达4,5个跌停板,这是名副其实的一次股灾。股灾之后,即便后来指数涨到6000多点,许多个股再没有超过5.30的高点。深市综指在6 月4 日跌幅达7.86%这也是受到证券交易印花税上调至3‰的政策影响。
(八)2008 年印花税降低促使大盘强劲反弹
2008年是惨痛的一年,受国际金融风暴影响,股指飞流直下三千尺。08年3月的市场单月跌幅达到了20.14%,创造了06-07年大牛市行情的单月跌幅之最,就在这种恐慌情绪四处蔓延的时候,2008 年4 月24 日,政府果断出台政策政策“4 月24 日开始,证券交易印花税降至千分之一”,受此利好影响,沪市综指涨幅达到8.70%,深市成指涨幅达到9.59%。然后只是昙花一现,市场从6月份开始又逐步下行。此后,为了进一步刺激低迷的股票市场,财政部又决定从2008 年9 月19 日起,对证券交易印花税政策进行调整,由现行双边征收改为单边征收,税率仍保持1‰,当日上证综指上涨幅度达到了9.46%,深圳成指上涨幅度也达到9%。
(九)2009年“四万亿”投资,掀起壮观的牛市,个股遍地开花
伴随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开始陷入一种四面楚歌的困境。面对危机四伏的现状,中国政府在2009年制定出台了十大措施以及两年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这一切逐渐拉开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序幕。股市在政府特大规模投资资金供应之下,掀起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从2008年11月开始一路涨到2009年8月,1664涨到3400,指数翻倍,个股翻番的已经算是比较差的表现,翻3,4倍以上的不计其数,翻10倍的个股都能找出好几个,个股涨幅比之2007年绰绰有余。
由以上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表象结论:政策因素与中国股市波动的关系相当的密切。但是政策因素是否与中国股市波动有着显著相关性?其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这还得必须通过定量分析才能确定。下面本文将运用计量方法来对此进行定量分析。
三、政策因素与中国股市波动的计量分析
(一)模型建立
刘勇(2005)在《中国股价行为金融计量研究》一书中介绍了三种度量股价波动的指标,分别为:(1)极差法;(2)价差比率法;(3)标准差法。其中极差法和价差比率法在度量股价波动时具有较大弊端,因此本文比较接受第三种方法。标准差法认为股票价格或收益率服从某种概率分布,并用概率论中的指标来衡量该分布的扩散情况,方差估计公式为:
σ = (公式1)
为样本区间内收益率的期望值,标准差则是方差的平方根,用标准差来度量波动性,是现代金融理论中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这里就选用标准差法来度量中国股市每个月的波动,每月日收益率的标准差记为ST,它的公式为:
ST = (公式2)
其中:ST 为第t 月的日收益率的标准差,T 为第t 月的证券交易天数,R 为第t 月第i 个交易日的日收益率,R 为第t 月的日收益率的期望。通过公式2 以及借助C 编程算出
每月的日收益率标准差。
建立的政策因素与中国股市波动的回归模型如下:
ST = b + b D + u
其中:ST 为第t 月的日收益率标准差,b ,b 为参数,D 为政策因 政策因素对中国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