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并且对股票发行、交易、监管、仲裁等给出明确的法律准则,防止欺诈行为,保护投资人权益,稳定市场人气,加大执法力度。在执法上,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尽量将离散型金融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外部冲击减小到最低,从而抑制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度波动。
(二)合理定位政府角色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具有典型的政策驱动的特征,政府在股票市场发展历程中所起作用举足轻重。虽然政府在促进股票市场规范发展方面,逐步发挥了其在制度创新方面的主动性、能动性,推进了股票市场的各项建设,但经验研究已经证明,长期以来的股票市场制度风险的存续、累积,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政府不恰当干预往往成为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议严格界定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边界,防止政府对市场功能的过度替代;完善股票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动态化的市场监管机制,明确监管部门职责范围和权限,强调政策的连续性;坚持以间接管理、宏观调控、法律手段为主,引导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提高宏观政策的前瞻性、预见性,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避免宏观政策干预的随意性;充分发挥两大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的作用。
(三)金融政策要关注股票市场
本文在第一部分描述的都是一些离散型金融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由于金融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联性相当密切,政府金融政策的出台对股票市场的冲击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应从利率市场化、准备金率调整适宜性、影响股票市场资金供给较强的政策事件的推出时间等方面加以深化改革。
(四)创建波动对冲机制
目前,中国股票交易还仅限于现货交易,并且只有单边交易方式,没有做空机制,功能上存在缺陷。投资者只能低买高卖,依赖股票价格上涨才能取得资本价差收益,一旦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面临的只有风险。当市场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持续下跌时,风险的积累会强化这种趋势,最终导致投资者收益受损,影响股票市场的正常发展。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卖空机制和股票衍生产品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这种完全现货单边交易的风险,减弱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大大有助于投资者和市场本身的风险管理。因此建议加大对市场风险对冲机制的研究,形成股票市场风险对冲的体系;适时推出个股的期货交易,减弱个股投资的风险波动;在时机成熟时,在股票现货市场实行双边交易,增加卖空机制,增加投资者投资组合选择的余地,提高市场活跃程度:加快期权交易的研究,进一步完善减弱市场波动的机制。
(五)强化信息披露
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可能理解为市场参与者之间对政策信息了解不完全或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中国股票市场并非有效的资本市场,政策干预也许能临时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但却加大了市场的波动性,导致股票市场运行效率低下,引发更多的市场问题。因此,政府要完善信息传导机制,改变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股市监管的核心就是信息披露,充分揭示风险,保证向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使投资者能获得同质等量的信息,依据公开的信息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平等地参与
投资竞争。政府对股市的监管应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格局转变为建立在“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上的信息披露机制,逐步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规范信息披露主体的披露行为,既要严格要求上市公司按照有关规则进行披露信息,也要管理好政府本身的信息披露,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增强股票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股票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蓉萨,顾岚.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统计分析[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180.
[2] 刘勇.中国股价行为金融计量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14.
[3] 陈召军.我国股市波动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 [期刊^论文]《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年6期.
[4] 史代敏.股票市场波动的政策影响效应[J].管理世界,2002,(8):11- 15.
[5] 邹昊平,唐利民,袁国良.政策性因素对中国股市的影响:政府与股市投资者的博弈分析[J].世界经济,2001(11).
[6] 林毓鹏.中国股市波动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学位^论文,2009,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
[7] 徐炳胜.中国股市波动的金融政策解释.学位^论文,2007,复旦大学:金融学.
[8] 潘昌凤.市场制度、市场结构与股价波动——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研究.学位^论文,2006.
政策因素对中国股市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