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成本优势逐年递减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主要聚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塘环渤海湾地区等东部地区。这种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了当地制造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福利待遇不断提升,致使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逐步攀升。与此同时,东部地区所需的劳动力相当一部分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劳动力多数不具备加工贸易企业对熟练技术工人的技能,从而产生结构性需求矛盾——劳动成本不断升高,比较优势逐年降低,成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的障碍。
4. 贸易顺差造成贸易摩擦
随着目前东南亚国家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加之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使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日益凸现,形成了与我国强有力的竞争关系,故来自这些周边国家的竞争压力加大,使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挑战。
在我国加工贸易方式中,以单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方法,明显已无法保证加工贸易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有效防止加工贸易的“外流”。
三、促进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措施
加工贸易的“转型”就是指转变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式,“升级”则是要求加工贸易要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即由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演进。其主要措施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 增长型战略措施
1. 延伸产业链,拉动加工贸易的对象转型,促进加工贸易的加工产品产业链由低端的加工装配向高端的产品研发方向进行升级。
产业链由“产品研发→零部件生产→组装→销售→创造品牌”五大环节构成。产品研发和品牌环节处在高附加值部位,而零部件生产和组装则是低附加值环节。产品研发和塑造的品牌往往具有垄断性,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在我国的加工贸易环节中,外资企业一般将“产品研发”和“创造品牌”这两个高端环节牢牢控制在其公司内部,不将此部分转移到我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将劳动密集型的产生环节转移至我国,因此我国企业承接的也正是这种低附加值、劳动密集的加工装配环节。如果我国加工贸易长期处在产业链的低端,而不及时实现产业链的升级,那么我国的加工贸易实质就是“干苦力”产业模式。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要重视加工贸易对象的转型升级。即由大量进口加工对象向扩大国内采购转变。建议国家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尽可能地减少进口的品种和规模,只要国内企业能够提供的,在政策上支持与国内相关企业开展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国内企业生产,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加工贸易上下游的经济实力,增强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
2. 促进和提高加工贸易相关产业的聚集和关联。
大量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越长,相对的就会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力量就会越大。国内应该发展一批与加工贸易产业相配匹的配套产业,使加工贸易企业减少对国外产业的依赖,带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工贸易的产业聚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内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催生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一批产业群;一方面有利于加工贸易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方面,为产业的升级提供产业条件和协作机制,带动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
3. 抓住跨国公司战略调整机遇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在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过程中,跨国公司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整合并逐渐加大了对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研究和开发环节的投资。中国要准确把握加工贸易发展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政策、创新管理方式,在保持数量增长的同时,切实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及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 扭转型战略措施
1. 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加工贸易区域转型
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地区均在沿海地区,此地区的加工贸易应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上。在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资的力度,尽快提升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档次。
对于我国内陆省份,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等加工贸易相对落后的地区,这些地区应着手大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的力度,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内陆地区投资,加快发展加工贸易产业。
2. 加工贸易必须从依靠国外技术的生产方式向国内自主创新生产的型式转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道路上,为了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我国选择了技术引进的方式发展经济,并且使这一方式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但从长远的经济战略角度出发,这一方式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将外来的技术进行吸收和在消化,最终为自所用,并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首先这就要求建立以国内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引进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技术的全新体系、让国内企业成为新技术应用的主体。同时要注意将技术与实践相结合,使技术成为真正实用的可靠的技术。另外还要注意要与相关研究部门保持紧密联系,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
其次,以政府为重要推动力量,建立健全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制度,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客观要求的多元化科技投入宏观架构,实现政府、企业、金融体系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机制之上的科技投入、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加强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建设,使创新者能够及时得到与其风险和收益相对应的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浅析促进我国出口型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几个问题(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