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在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势下,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方向在不断加强。我国银行必须走混业经营之路。近几年我国金融业间实行交叉经营,但不等于混业经营。混业经营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当前我国银行业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快发展,加强业务创新,加快经营方式实质性变化,提高我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面对经济金融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由此产生的新的挑战,世界各国如何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金融监管措施、提高金融监管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等许多。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演变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中国走混业经营是必然的。
关键字:金融监管;监管体制;分业监管;混业监管
[正文]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金融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大陆二战后一直实行混业经营制度,英国也在1986年完成了混业经营改革,10年后日本也实行了混业经营,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拉美等国也都取消了分业经营制度。特别是美国1999年11月废止了60多年历史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法律上废止了分业经营制度,金融业进入了混业经营新时代。也标志着世界混业经营时代的到来。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过渡期为五年。五年后,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激烈地竞争和风险,面临一个崭新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国际上,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等等。这些都告诉我们加强金融监管,规避金融风险,使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明斯基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的特征,所以金融体系风险大,动荡不稳定。克鲁格曼认为货币供给是导致金融动荡的原因,金融危机爆发的机制是货币政策不协调。从这些经济学家的观点看来,金融体系中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有必要对金融体系进行监管。本文将讲述金融监管的必要性,论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缺陷,及有效的监管措施。金融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而且使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通过对西方国家金融监管趋势的分析,结合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提出了重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几点建议。这些建议有:顺应国际潮流,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分离;设立专门机构,建立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体系;明确监管目标,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改进监管方式,使非现场监测与现场检查有机结合;加强法制建设,强化金融监管的功能和作
一、 金融监管体制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概念
金融监管是一国金融监管当局实现宏观经济和金融目标,依据法律法规对全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实施监督管理的总称。它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的金融制度安排,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一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从根本上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和金融发展状况所决定的,判断一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与否,关键在于它能否保证该国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能否适应改国金融业的发展水平。
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初设时所面临的市场格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不复存在。在新的形势下,监管机构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监管手段以及机构设置都面临挑战,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保持公正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各国面对的主要问题。
首先,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新的金融子市场,使得各类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整体所面临的风险更复杂、更难以监管。特别是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征日趋相似,使得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已经从早期单一的银行系统逐步扩展到金融系统全部领域。
金融集团(最初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也对现存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有力挑战,使得分业监管更难以操作。在分业监管模式下,对金融集团的各类业务分别监管难免出现过度关注某一业务或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忽略金融集团总体经营风险的情况。
近年来出现了金融市场放松管制的趋势。在鼓励金融创新、活跃金融市场的同时,也对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金融机构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金融市场的风险更多元化和复杂化。
同时,为了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本国或外国的其他机构,逐渐发展成为跨国金融集团,使得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种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国际协作、目标及监管手段的一体化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各国加快自身监管体制的改革步伐。
纵观过去的几十年,世界金融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总的趋势是更多的金融资源由行政主导性集中分配的方式向市场化的分散化配置方式转变。为了适应金融产业的变化,金融监管体系也必须对现有监管目标、监管手段及监管架构做一定的调整。而一个有效的监管体系,不仅能够适应一国金融产业现状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