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客观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
许多反对人民币升值的经济学家喜欢引用日本的经验来说明升值对日本经济的维护。应该指出这些经济学家对日本经验的解读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人们往往把1985年9月“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作为日本产生泡沫经济和后来陷入长期不景气的原因。这种理解是片面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日本的泡沫是日本为使日元贬值而采取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引起的,而不是日元升值造成的。
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目前中国所面临的处境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前非常相似。因此,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和贸易的影响,以及日本的汇率、经济贸易政策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的坐标和政策制定的启示:
(1)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对人民币构成贬值压力。我国过高的货币存量产生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国当前过量供应的货币转向了资产市场,使得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这也是经济过热的一种表现。当日本在八十年代被迫使得日元升值以后,日本出口发生了困难,于是就采用了低利率和大量超发货币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房地产、股票和期货等资产价格急剧上升,结果是在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导致经济崩盘,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萎缩期。
(2)人民币的升值,既不能在短期内大幅减少贸易顺差来减轻升值压力,而且会对中国的新兴产业构成打击。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到,由于产品的结构性原因,即使人民币升值,短期内贸易顺差也不会大幅下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成为我国新的出口增长点的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出口比例将逐步提高,而此类产品的国际竞争非常激烈,人民币升值首先影响的就是这些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出口的增加,主要靠本国企业的发展,而不是主要靠引进外资,由外资企业主导本国产品出口来实现。日本企业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是自己开发的,这就为日本企业日后承受日元升值带来的压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在这一方面要薄弱的多,一旦人民币升值,这些企业不仅要承受成本压力,还要承受先进技术外移的技术压力。
(3)国内外投机资本对人民币升值虎视眈眈。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波动将给国际国内游资提供巨大的套汇空间,进而引发金融动荡,并对国内乃至区域经济造成严重伤害。
(二)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由于我国采取小幅渐进的汇率改革模式,因此,目前人民币升值态势总体上仍处于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不过,随着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的加大和升值趋势的延续,汇率风险将长期性存在,企业要改变过去那种在固定不变的汇率机制下的经营惯式,学习使用各种避险工具,综合考虑资金来源和用途、自身财力和外汇市场的具体情况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企业主要面临三种风险:换算风险、交易风险和营运风险。相应地,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予以防范:
l、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企业要把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作为应对汇率变动的根本途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中间消耗和生产成本,以保持利润回避风险。
2、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我国很多企业缺乏长远品牌规划,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企业面临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市场。企业要尽快提高出口产品档次,提升产品的品牌内涵和设计能力,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走高端名牌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中国企业施压。
3、加快海外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企业应逐步进行资源整合。合理利用财务杠杆,通过收购兼并等手段,适度加大海外扩张的步伐,建立全球化生产贸易体系。这样可以提高对汇率变动的抵抗能力,减少个别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4、利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内企业可以使用的汇率避险工具主要有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掉期交易、出口押汇、福费廷及结构性存款等。企业应充分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与期望回报率对各种产品进行选择,注意选择合适的交易时机,通过外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
5、让客户分担成本。企业可以逐步对出口产品报价进行适应性调整,将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增加部分,部分转嫁到出口商品价格上,由海外进口商承担部分风险。对于纯外贸企业来说,还可以压低采购价格。这样就可以和客户共同分担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利润空间压缩的损失,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种方法存在较大难度。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汇率避险措施,如商业保险、反向交易平衡、扩大人民币结算范围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等。 在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