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按照自由贸易区相关理论,由于贸易转移效应的作用,如果与经济效率高的成员建立FTA,则通过区域内贸易投资活动的扩大,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但如果与效率比较低的国家建立FTA,反而存在低效率商品或投资替代区域外高效率商品或投资的可能性。因此,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建立FTA,虽然有可能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更容易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但是由于比较优势的作用,发展中成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能够得到更大市场空间,并且有利于吸收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投资,有助于区域整体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结构升级。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但是在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关系有利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吸收合作伙伴的资本和技术要素,达到优势互补和双方要素生产效率提升的效果。
3.自由贸易区对区域内经济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由于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类是指缔结FTA之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
静态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是所谓“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内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过去受到对方数量和高关税限制的本国低成本商品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长期以来,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其中一些经济体仍然保持了较高关税水平,许多产品的贸易数量限制仍然存在,反倾销等形式的贸易纠纷也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对相互贸易增长产生了很大制约,并且无益于提高区域内资源配置效率和结构升级。通过FTA,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刺激贸易需求增长,使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进一步趋于合理。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我国的许多比较优势产品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国内市场急需、而且在充分竞争条件下无法替代生产产品的进口成本也会明显降低,从而满足国内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正如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经验所表明的那样,贸易机会的增加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目前东亚区域内贸易的比重只有30%左右,远远低于EU和NAFTA等主要FTA高达50%—60%的水平。这也是各国对区域外经济依赖程度长期居高不下,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与FTA伙伴之间的贸易关系的增长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动态效果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前者是指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将产生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FTA成员方而言,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会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但是贸易转移效应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区域内的低效率产品可能会取代非成员的高效率产品。一般来说,需要通过吸收高效率成员和扩大区域覆盖范围才有可能防止这一负面影响。
FTA对吸收直接投资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一是因为多数情况下FTA协定本身包括了促进相互投资的内容,有利于区域内的资本要素流动。二是从贸易与投资的关系来看,随着贸易扩大效应的显现,跨境投资活动也会增加;三是由于区域内商品跨境流通成本降低,区域外企业在区域内投资生产的产品有利于进入整个区域市场。长期以来,周边地区成为我国吸收FDI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资源禀赋、要素条件的不同,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将长期存在,尤其是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将为其他国家的资本和技术提供转化为竞争力和现实利益的大量机会。因此,随着FTA的形成,相互之间的投资增长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
(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10个国家。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东盟国家于1993年决定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其后逐渐发展成为包括10个国家的东盟自由贸易区。
东盟自1967年成立后,在推动经济合作上一直没有实质进展,直到70年代下半期,才开始逐步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合作。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盟的内外经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给东盟带来的巨大外部压力,加之1992年以后的东盟经济发展减速,发达国家投资转向中国和东欧国家,危机感使东盟各国认识到了加强内部合作的重要性,决定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ASEAN Free Trade Area,简称AFTA).
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在2008年之前,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此,东盟各国将逐步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最终降至0~5%.目的是:争抢东盟作为单一生产单位的竞争优势;通过减少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期待创造出根高的经济效益、生产率和竞争力;加强东盟区域一体化和促进东盟区内贸易与投资。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2001年,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决定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对老挝、缅甸、柬埔寨3个最不发达的国家提供特殊关税安排;加强政治上的相互信任和支持,不断扩展双方经贸合作;新世纪的合作重点,即根据双方各自的经贸优势,将农业、信息通讯、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开发作为近期合作的重点。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意味着中国同东盟国家的经济、政治关系得到了近一步发展,相互信任的程度、彼此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会给东亚各国带来个多的发展机会,加强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共同努力,必将会推动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四、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东亚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按2003年统计计算,东亚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韩国和东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达到7.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额的21.2%,进口市场规模达到1.69万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8%。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增长迅速,2003年已达到9180.2亿美元,占这一地区总出口额的54.5%,比十年前的这一比例上升了10%以上。
9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亚各国间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1990年中国与日本、韩国、东盟的贸易额为252.3亿美元,2001年达到1652.7亿美元,增长了5.6倍。1990-2001年中国与东亚各国贸易年均增长率为23.5%,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2%的水平。且中国与东亚各国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90年代后期以来,始终占我国外资总额的30%以上。如果把港、澳、台地区的贸易也计入其中,则中国与东亚地区贸易占我国外贸总额的50%以上,可见其在我国外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 中国与日本的经贸关系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