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正常化,30年来中日贸易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关系在70、80年代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更大的发展。贸易额由1990年的166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877.5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其中,出口由88.7亿美元增长到449.6亿美元,增长了4.1倍,进口由40.6亿美元增长到428.0亿美元,增长了9.5倍。双方贸易并呈现以下特点:
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额的发展变化 (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总额 中国对日本出口 中国从日本进口
1982 88.6 53.5 35.1
1990 166.0 90.11 75.9
1995 574.7 284.7 290.1
1996 600.7 308.9 291.8
1997 608.3 318.4 290.0
1998 579.4 296.6 282.78
1999 661.7 324.0 337.7
2000 831.7 416.5 415.1
2001 877.5 449.6 428.0
2002 1090.0 586.3 503.7
2003 1335.76 689.9 645.86
2004 1679.9 857.9 822.0
1.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发展基本平衡
从1993年起,日本以连续9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2000年以来,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出口国。1990年至今,中日贸易额在我国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始终保持在15%以上,其中1993-1996年间,中日贸易额所占比重超过了20%。同时,我国也成为了日本主要的贸易伙伴。从1995年起,中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但中日贸易额在日本外贸总额中所占比重不足10%,而美国达到1/4强。根据中方统计,中日贸易在90年代发展基本保持平衡。
2.中日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
90年代以来,中日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中国对日本出口商品中,原材料的比重降低,纺织、机电、光学医疗设备等工业制成品比重大大提高,其中矿物燃料及产品对日出口占中国对日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2年的18.4%下降到2001年的4.4%。制成品比重大大提高,电机、电气、音像设备机器零部件对日出口的比重由1992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16.6%。双方贸易正向水平贸易分工方向转变,也充分证明了中国制成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3.日本对华投资推动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1979年以来,日本对华投资有较大发展。从投资规模看,截止到2001年底,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23399个,协议外资金额达到442.4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到320.6亿美元。
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投资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90年代前半期,对华投资不断增长。90年代后半期以来,受我国外资政策调整、日本经济形势恶化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对华投资出现下滑。但从2000年开始,受我国入世好消息的影响,日本对华投资出现新一轮的增长。
4.投资拉动贸易增长效果明显
日本对华投资对贸易的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投资促进了中日贸易量的贸易量的增加和贸易结构的改善。
从日本对华投资的实例看,日本企业设立初期,往往需要进口大量的机械设备和中间产品,带动了我国进口的增长。同时,由于日资企业中加工企业较多,且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基本上都返销本国或向第三国出口,从而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出口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中日贸易中约有50%是由在华投资的日资企业完成的。可见,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对进出口的诱发效应和返销效应是很明显的。此外,由于日本对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些企业制造的产品返销日本或出口第三国大大提高了我国出口产品中制成品的比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的外贸结构。在中日贸易顺利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在华投资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中国与韩国的经贸关系
中韩两国1983年通过香港、新加坡等地开始进行间接贸易,1988年3月开始有步骤地开展民间方式的直接贸易。1992年8月中韩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并签订了外贸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以及关于成立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联委会的协定,两国在贸易、投资、劳务、技术培训等各领域的合作迅猛发展。经贸合作呈现以下特点:
1.中韩贸易发展迅速,中国对韩国逆差较大
据我国海关统计,从1992年到2001年,中韩贸易额由30.3亿美元增加到359.1亿美元,增长了6.1倍,年均增长24.4%。这一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韩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7%的速度,也大大高于同期中国外贸年均增长13.3%的水平。但中韩贸易逆差的不断增加也引起了两国经济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中韩贸易之所以出现较大逆差,一方面由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迅速增加,导致中国从韩国进口机械设备迅速增加。另一方面,韩国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了中国产品进入韩国市场,也影响到两国贸易的均衡发展。
2.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表明中韩两国间国际分工正向产业内垂直分工方向发展
从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看,90年代初,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制成品,而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农产品和原材料所占比重为40%,其他60%是工业品。到90年代末,韩国对中国出口产品中工业产品的出口占85%,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产品中,工业产品占75%。由此看来,两国的贸易结构向出口工业产品为主转化,表明两国贸易的决定因素由资源禀赋条件决定的产业间贸易,向重视产品多样化和产品质量的产业内贸易转化。
但在两国贸易中,主要是同行业内而产品质量和价格有差异的产品之间的贸易,也就是所说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重要作用。如下表所示,2001年中国对韩国出口和进口的第一位商品类别均为机电音像设备和部件,而原有占优势的纺织原料及制品的地位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说明,随着韩国对中国的投资的不断增加,中韩之间的贸易分工程度在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两国出口的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等的技术含量是不同的。简单的说就是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质量好,但价格贵的同行业产品,而中国主要向韩国出口质量和价格都相对较低的产品。中韩两国间正由产业间互补贸易向产业内互补贸易转变。
中国对韩国主要出口商品变化 (单位:亿美元)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2001年
主要产品 位次 金额 位次 金额 位次 金额 位次 金额
纺织原料及制品 1 16.0 1 13.6 2 23.8 2 27.1
贱金属及制品 2 14.1 4 7.3 3 13.4 4 10.5
矿产品 3 8.5 3 8.6 4 11.3 3 13.7
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 4 6.1 2 11.4 1 25.5 1 32.1
化工类产品 5 5.7 6 4.4 6 7.1 5 8.1
植物类产品 6 2.5 5 4.6 5 8.7 6 6.4
中国从韩国主要进口商品变化 (单位:亿美元)
1995年 1998年 2000年 2001年
主要产品 位次 金额 位次 金额 位次 金额 位次 金额
纺织原料及制品 1 24.3 2 26.4 2 31.1 3 28.4
机电音像设备及部件 2 22.3 1 32.6 1 70.8 1 75.4
塑料橡胶、制品 3 15.2 3 26.4 3 28.0 2 28.7
贱金属及制品 4 10.5 4 19.5 4 27.6 4 27.3
化工类产品 5 9.7 5 12.7 5 26.5 6 6.4
矿产品 6 4.0 6 11.0 6 20.3 5 19.6
3.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迅速
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增长迅速,韩资以成为我国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截至2001年底,我国共批准韩国对华投资项目18200项,占我国批准外资投资项目总数的4.67%,协议韩资金额达555.82亿美元,占我国协议外资总额的7.65% 。
(1)韩国对华投资起步虽晚,但却增长迅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