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2003年至今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两个多年头了,在这两年多里车险市场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笔者在本文中将对03、04年车险产品进行比较,看一看车险产品在这两年中的发展轨迹,并由此浅谈车险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车险市场和车险产品仍然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建议。
[关键词]
费率市场化;理论价格;高赔付率;高返还;差异化定价;产品创新;服务创新
[正文]
我国过去一直采用严格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各保险公司实行统一的条款费率。这使得广大机动车辆所有人在投保时对机动车辆保险险种无选择余地,各保险公司在经营上受到很大的限制,也使得机动车辆保险作为一种商品违背了市场规律。而机动车辆保险作为各财险公司的龙头险种,其发展缓慢影响了财险业的正常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机动车辆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以及我国加入WTO等情况的变化,为了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维护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被保险人的利益,促进保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使机动车辆保险价格回归理性。中国保监会决定于2003年1月1日起对原有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其目的是通过改革使我国的机动车辆保险从经营管理、产品、价格到运作模式都能够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经历了两年多的风风雨雨,车险市场和车险产品有了怎样的发展呢?
一、 2003年车险改革陷入尴尬
2003年改革枪声刚刚打响,各财险公司好像打了一剂强心针,马上行动起来纷纷推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车险产品,轰轰烈烈的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就此拉开了序幕。03年车险费率市场化为我们打开了改革的思路,让我们看到了车险产品发展的方向,但频频下调的车险费率和节节攀升的赔付率、高返还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车险产品的利润被严重摊薄,拒保现象、惜赔现象屡屡出现,保险公司和广大车主都叫苦不迭。本想通过价格战抢占市场的各家公司无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为了抢占市场各公司纷纷下调费率,车险利润被严重摊薄
2003年初,各财险公司都细化了制定费率的依据,而细化依据的直接结果是使得绝大多数车主得到了优惠,优惠幅度有的仅一项就可以达到30%,甚至还要高,这无疑成为了车险费率市场改革的“亮点”。许多车主缺少保险基本常识,以致误认为车险改革就是车险产品降价。于是价格的高低成为了广大车主评价车险产品最重要的指标。起初各财险公司都为抢占市场而不断推出各种优惠政策,但事实上这样大肆降价给市场埋下了不少隐患,车险的利润也被严重摊薄。
(二)赔付率居高不下,高风险车辆遭遇拒保
随着车险赔付率不断提高,各财险公司为了保证公司的经济效益,在细分风险之后对一些高风险车辆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加强了对高风险车辆投保时的审核,有些风险过高的营运车辆遭到了拒保。此外,由于改革刚刚开始,所能运用的数据很有限,各公司只能简单的将车型作为划分的依据,例如,在03年下半年,某车主投保时竟被某财险公司告知该车型投保全车盗抢险必须使用指定的某品牌的防盗器,否则将不予投保该险种。这引起了车主们的极大不满,也使得某些车型的生产商苦不堪言。
我们都知道保险的一项重要的派生职能是防灾防损职能,而机动车辆保险又具有广泛性和出险率高等特点,尤其是第三者责任保险在稳定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这使其不仅仅是合同方的经济活动,更逐渐成为社会法制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高风险车辆遭遇拒保,势必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财险公司只得无奈的把风险推向了社会。
(三)车险市场不成熟,管理漏洞暴露
其实在改革前我国车险市场并未成熟,在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漏洞,2003年的改革费率放开使得一些不法之徒得到了更多的可乘之机。首先在争夺市场的战斗中,为了抢占先机,一些公司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将其代理商的佣金不断的上调,造成代理商佣金攀比之风,这无疑使得财险公司车险产品的利润更加微小,甚至面临亏损。其次由于改革刚刚开始,一些技术条件尚不完善,车辆信息、投保信息并不畅通,一些不法之徒利用这个漏洞,将自己的车在不同地区,不同保险公司重复投保,一次出险多次理赔,从中获利。再次,我国车险的中介机构管理混乱,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工作不严谨,存在许多道德风险。
二、03、04年车险产品的比较分析
(一) 进入2004年,车险价格仍难改回升之势 从03、04年车险产品比较看车险改革(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