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之自然经济的解体部分课堂设计(二)
1851年 9919 23040
1853年 10122 62896
材料: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让学生明白列强对华的第二个行径:2、掠夺原料:(引发)农产品商品化,(我国农业)不再是“自给自足”,此时的经济,即不是男耕女织,又不是自给自足,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小结归纳本子目知识: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 -----最直接、最主要原因。
(2)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前提条件。
2、表现:
“纺” 与 “织”分离;
“织”与“耕”分离(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分离);
(农业方面)农产品商品化
3、 影响
a.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瓦解着自然经济
c. 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以本土实例加以说明,河南棉业商品化:
出示材料:平汉、陇海等铁路通车后,由于交通便捷和技术交流方便,长纤维的美棉首先在铁路沿线地区得以推广。……河南美棉在棉田数量、皮棉产额等方面均有较明显的增长。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文档格式范文查看
近代中国棉业区域化、区域工业化及棉花消费国际化的兴起,使得河南与国内外市场间的棉花交易日趋增多,其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陇海、平汉及道清铁路运销外地市场的商品率亦高达70%左右。
以上推动了河南棉业的市场化转向,使植棉目的指向发生由自给自足到商品生产的根本性变化,棉农开始有意识地为市场进行生产。
就河南农产品的商品化生产而言,其外向化的主因是天津、青岛、上海、汉口等通商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把一部分河南乡村和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带动农产品中供出口的经济作物率先进入世界市场,从而推动了这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改变了乡村社会的传统生产方式。在外贸需求的促进下,河南产棉大部分外销,通过陇海、平汉铁路转运到更大的原棉消费地一一通商口岸和国际市场。通过铁路与各通商口岸的密切往来,河南将棉花生产融入了全国乃至世界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空间,带动了河南棉业的外向型发展。
----铁路与近代河南的棉业发展(1906—1937)马义平
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
1864年,包世臣记载:“今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A)
A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B 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
C 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
D 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初探,与各位同仁专家共商。谢谢!
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之自然经济的解体部分课堂设计(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