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是通过激发和鼓励个体高水平的努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的实质在于通过有效的外在刺激引发内在动机,达到激发潜能、发挥能力、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 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企业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企业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企业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结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兹伯格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企业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结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企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通畅,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激励的分类、作用与方法 这些激励理论可分为三大类,即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主要从人的需求和动机角度来研究人的工作行为。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是从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努力、取得绩效和奖酬价值认识,来达到激励的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过程模式以及豪斯的激励力量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如何改造和转化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 的方法和规律。 2、激励的作用
人力资源专业学习分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 | 下一篇:中国当代女性就业问题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人力资源 专业 学习 分析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