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意度 对应人数 所占比例
非常满意 38 19%
一般满意 54 27%
不满意 72 36%
非常不满意 36 18%
“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给民工子弟学校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表现是造成了一部分生源流失。在刚刚开始的新学期报名中,已有七八十个高年级的孩子回老家上学,生源的流失率达10%。由于他们的自理能力逐渐增强,父母就把他们带回家去,享受国家新的扶贫政策。在访谈中王先生告诉我,他之前儿子女儿都在旭东学校读书,由于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让农村孩子可以减免学费,为了减轻负担,他把儿子带回老家读书 ,现在还有一个女儿在旭东学校读三年级,他说到女儿再大点也准备送她回老家读书了。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生源的流失更进一步地威胁到了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本来就资金短缺的学校更是雪上加霜,少一百多人的学费收入,但是设施、教师工资支出并未减少。学校经常是入不敷出,微薄的学生学费根本维持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甚至有时候还存在有学生没交学费的现象。所以,该校就采取在本学期末就预收下学期的书费,管理者可以用这些钱给老师逐月按时发放工资。学校很少有对老师的奖励机制,仅仅是在期末对所在班级成绩突出的老师奖励100元钱。学校的老师对于学校的经济状况一无所知,不知道学校的经费开支状况,这些只是掌握在部分学校管理者手中。尽管我们知道办学者是出于对社会做贡献的角度才尽全力办好这样的学校,但是我们不能排除部分非法者暗中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工子弟学校发展困难重重,因此,政府、农民工、我们大家都应该伸出手来,为他们奉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四、现状分析
事实上,我们所调查的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比我想象中的高。就其原因是:这些农民工的子女,他们大多来自贫穷落后的农村,他们的参照物只是自己在家乡所就读的学校。况且来到贵阳之后,由于父母整日忙碌,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他们去了解城市其它学校状况,加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本身也无条件与公立学校互访参观,缺乏强烈的对比感,使他们尚未意识到自己生活的处境。
随着民工子弟在城市的时间逐渐变长,他们对于学校的不满意率也逐渐提升,心理的落差感也逐渐增强,这无疑会成为城市安全发展的一大隐患。总体而言,打工子弟学校的硬件水平过低。教室的拥挤简陋,光线的昏暗,桌椅的破烂陈旧等无疑会给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水泥地的操场,寥寥无几的体育用品和乐器、形同摆设的电脑等等又能给孩子多少发展的空间?没有音乐教室、电脑教室、真正意义上的阅览室、多媒体设施等,有谁能保证这种“画饼充饥”似的教学不会使这些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一大截?最严重的是,除了这样恶劣的环境,学生们依然提心吊胆,几度转学的他们害怕继续“漂泊”,们成为“候鸟”[[1] 吴剑平.农民工子女读书“迁徙”调查 [N]贵阳晚报.][1]。据了解,该校有些学生经历了四五次转学, 他们因父母的工作地点改变随时都有变动,使学生学习环境很不稳定。安安稳稳的学习再次成为可望不可及的奢求。
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问卷调查显示,民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好评,对教师的满意率也是在我调查中最高的一项。尽管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有限,教师待遇很差,但不容否认的是教师们仍然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然而条件毕竟有限,其一,由于学校无力提供教师的再进修机会,也无法组织兄弟学校之间的交流活动,使得师生们都受困于相对闭塞的环境中,教师水平的提高非常有限,这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面的广度和吸收水平;其二,学校的待遇很难满足教师的生活要求并且现状给新来的教师心理带来的落差使不少老师(如体育、音乐、电脑老师等)无法施展自己的所学之长。在访谈中,老师们普遍表示只要生活条件允许,他们都愿意献身这份教育事业,但迫于养家糊口,他们中的不少人只能在更好的选择前放弃教书。
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在安排课外兴趣培养上明显有心无力。更可惜的是,学校自1998年创办以来,没有举办过一次正式的运动会。高昂的场地租借费、众多的学生但极少的老师等客观限制都令校方望而却步。就连培养学生一些体育特长,挑选一些体育好苗子也是老师难以实现的心愿。这方面与公立学校的学生的差距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在这次的调查中,我认识到:学校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的联系,这就需要创造一个家长放心、学生放心、老师放心的良好学习环境。
针对上述调查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关于民工子弟学校出路的思考。
首先,民工子弟学校硬件状况的改善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其一,尽管这些学校艰难地完成了合法化过程得到了政府的承认,但却得不到财政支持,政府在经济上很少予以扶持,这使得原本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校方基本只能靠学生交纳的学费维持运转。因此,政府应在财政上给予民工子弟学校适当的扶持,例如校址安排、校舍建设等,作为对民工对流入地贡献的一种回馈,这是无可厚非的。其二,社会还应给予这一类学校更多的关注和关怀,多捐钱捐物,如设立专项基金来资助学校的发展、鼓励大学生义务支教等。这一批人与我们将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中,提高他们的素质何尝不是提高整个城市的素质?但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捐助应有较强的针对性,最好在实地了解了他们所需所缺后予以有效帮助。其三,学校本身应对收支进行合理的安排,做出科学的规划。
其次,农民工子弟学校要不断完善自己。第一、学者要树立一种责任要认识到办学校不仅仅是为了赢利,更要认识到是一种责任,是让更多的孩子有学上,能够接收到更好的教育,不再使他们流落街头;第二、民工子弟学校要改善自己的管理、教学。学校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学校要有明确的校长、老师、学生责任与守则规定。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构,进行学前教育,我调查的贵阳市旭东学校就开了二个学前班;第三、农民工子弟学校要面向农民工子女学生。根据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做好特别的服务。比如根据农民工的流动性可以灵活安排上课时间,可以准许学生在各学校间自由流动;安排校车免费接送学生;对困难学生可以减免部分上学费用等等。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吸收更多的学生,而且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更多的温暖;第四、农民工子女,农民工收入较低,无法承担太多的教育费用,如果办学标准太高,会提高学生的入学门槛,这样很可能把很多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另外,农民工的流动性也需要农民工子弟学校具有灵活性,无论是课程安排还是时间安排都要适应这一特点。当然,我们也理解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资金短缺,所以这方面社会应给予极大的支持。如公立学校可以以低廉的价格或免费把操场租借给民工子弟学校开运动会,多捐赠一些乐器、课外书籍等,以赋予孩子们同样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政府部门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要实施有效管理,让它们在公平竞争中提高办学水平。当地政府部门不应仅限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安全检查,要真正把它们纳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中,对它们的教学实施有效的管理,如对农民工子弟学校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让它们与本地公立学校一样参加考试,参加统一的体育活动、文艺活动,参加本地的统一评估让,农民工子女感到他们真正成为城市人,真正感到受到公平待遇。社会也要负起监督的责任,尤其是对民工子弟学校对社会捐款的利用等方面给予中肯的建议和意见等。民工子弟学校也肩负着协助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理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这样,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对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重点扶持与帮助来降低收费标准,并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提高这些学校的竞争力,从而淘汰一些条件差的学校,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弟学校。事实上,国家的确做出了这方面的努力,“两免一补”即为一例。然而,“两免一补”也带来了新的困境。两免一补政策实是一个好的政策,他免除了这些学杂费之后,是否会造成咱们进城农民工的回流呢,要摆脱这个困境只有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适用范围并且按人头发放补助。只有真正给予民工子弟实际扶助的政策才是对民工子弟学校扶持的政策支持。义务教育的真正“义务性”理应也在这部分弱势群体身上得到率先反映。
综上所言,民工子弟学校的生存发展除了加强自身素质外,还是得依靠政府补助和社会赞助。应该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面向现实的态度,就是务实的态度,就是符合条件的应该在规划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扶持和服务上下工夫,帮助他们改善条件和提高质量。因为很多人经常说,讲打工学校质量太低,这是一个基本现实,但是造成质量低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政策是模糊的和不稳定的,事实上在1998年国家教委和公安部颁发比较早期的流动儿童的就学暂行办法,就提出了简易学校的概念,要符合安全和基本够用就行,不可能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设置标准要求他,这个也比较符合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平民教育的理念。同时要多管齐下。我想如果我们形成公办学校,社会团体和打工子弟学校,三个方面的渠道,三方面的合力,这个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更好一些。此外要探讨建立,义务教育经费,在门口流动的情况下,公共服务的流动机制,义务教育经费就是典型的,包括医疗服务,社会保障都有这个问题,怎么适应人口流动的形式,提供这种服务。以贵阳市旭东学校为例,离开各方面的支持,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由于他们承办的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教学,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帮助这个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