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初中数学“临界生”的信息反馈
漫谈初中数学“临界生”的信息反馈 孙尖峰
摘要:在大力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真正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和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科学价值,化知识为能力,真正达到优教优学,对于我们数学教师来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特别是临界生的信息反馈,从课堂内外走进临界生,了解临界生,挖掘临界生,对所获信息及时消化、吸收,以便采取最佳的方法让他们真正获得新知、学会才能,使被遗忘的学生不再被遗忘,甚至让他们焕发生机,从整体上培养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使抽象的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
关键词:临界生 信息 反馈
华罗庚教授曾经说过:"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责任、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特别是临界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临界生呢?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要明确什么是临界点。从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来看,优秀、良好、合格就是临界点,临界生就是离这些临界点只差一步之遥的学生,他们其实也是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是教师容易忽视的对象,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重视尖子生的培养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其实,只有真正关注临界生,挖掘临界生,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学科优秀率、合格率才能逐步提高,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驾驭课堂,吸取信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是指智能之外又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兴趣、动机等。反馈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三论"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对临界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有机调控,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得到同步发展,并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提高。如现在所教学生中,有这样一个男生,他学习很认真,但每次考试总是离优秀差一分、半分的,后来我就利用他在课堂中的信息反馈,及时采用以下几种方式,经过一段时间,他终于在考试中跨越了“界线”。
1、激励要诚。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古人强调;“善诱者,善导。”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诚恳的态度善待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善于留意临界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因为他们经常会反馈出喜怒哀乐的神情。教师利用他们的信息反馈,随机应变,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当调整教学方法,让他们觉得数学教师很有亲近感。同时,教师要多用自己的眼睛鼓励、引导、启发、激励、暗示、提醒临界生,让他们切身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责备,使他们真正从行动上想学、爱学、乐学,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调控。
2、激发要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用真挚的心引导、启发学生,心理学认为,兴趣的外化形式就是表现在学生自主地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落实,那么在课堂中就要关注临界生的反馈信息,提高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能力。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临界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意留有余地,让临界生在课堂教学的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探索性,这样有利于教师能及时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学什么,对什么问题更感兴趣,从而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参与课堂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3、练习要精。临界生之所以在学业上不太成功,离临界点只一步之遥,关键是他们缺乏信心。况且他们独立性、自主性相对较差,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束手无策,甚至退缩、逃避。在课堂教学中,离优秀差一点的临界生在课堂中遇到难题时,就不加以思考,主动放弃,而离合格差一点的临界生则乱做一通,完成任务。针对这种信息反馈,教师就要进行认真思考,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同时,教学方式适当加以调整,教学方法适当加以改进,要真正适合学生的需要,尤其是在做练习作业时,要做到量力而行,教师对练习的设计,要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练习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认真提炼,千万不要“一刀切”,让他们走进题海战术,结果适得其反。另外,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他们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4、挖掘要实。教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有潜力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离优秀差一点的临界生做题有时侯没有耐心,上课又爱讲空话,做小动作等现象。对于这种学生,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耐心,训练他们的耐力,扬长避短,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而离良好、合格差一点的临界生所反馈的信息大都是面无表情,不愿举手,经常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好像整堂课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对于这类学生,教师要多表扬他们,多鼓励他们,让他们尽量多参与课堂上的一些小讨论,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明白其实自己还有不少的闪光点。在平时的教学中,其实教师有时侯可采用幽默的方法,来挖掘学生的潜力。因为 "幽默"是一种润滑剂,有利于情商的调动,正如赞可夫所说:"好的课堂教学,要有幽默,要有笑声......"一滑剂,有利
二、引领课外,收集信息
临界生的信息反馈,除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获得,还可以在课外收集。只有课内外两头并进,才能真正走进临界生,了解临界生,挖掘临界生,对正确的信息作出正确的抉择。如现在我任教的那个班,因为不是班主任的缘故,所以对他们在课堂外的信息了解较少,这样班上的优秀率、合格率提高也不够明显,后来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来收集信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每次的考试中优秀率、合格率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1、人文渗透。临界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和很多人接触、交往,他们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他们也会影响别人,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外,容易把自己的另外一面表现出来。因此,数学老师为了获得他们的真实信息,除了课间与临界生打成一片经常在一起,通过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人际关系,以大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亲密接触、进行沟通,同时还要和他们的父母、班主任、任课教师、同学、伙伴等主动了解、沟通,以便获得关于他们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一来,有利于教师制订培养他们的计划,建立相关的知识档案,时时跟进、沟通、辅导,让他们充分发挥潜能,从而真正跨越临界点。
2、宽容至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和负担过重的感觉。所以,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愉快、积极的做题,提高作业效果,减轻作业过重负担。那么是否真正有效呢?那就要通过临界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师掌握他们学习数学的一举一动,兴趣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如作业、考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已经获得了什么、离目标还有多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今天他说:"没带作业本";明天他说:"作业忘记做了";后天他说:"作业本不见了"。还有些学生平时作业质量较好,但一经测试,成绩令人大跌眼镜。其实,这些信息反馈更有利于教师今后的工作方向。这时教师要 宽容为先。心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所说的"宽容",是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错误的临界生,让他们感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对待学生的优点,我们要用"放大镜";对待学生的缺点,要用"望远镜",真正以宽容的态度处理学生的错误。人非圣贤,熟能无过,其实有的错误,学生是会一犯再犯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的,他们毕竟还是十几岁的孩子。魏书生说的好:“学生反复100次,教师可以做101次转化工作。”
3、尊重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所以,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并且尊重这些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特别是那些临界生。因为,课程在评价上应把评价的对象从对学生的认知评价扩展为全面的、综合教育质量的评价。应建立多方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应提供临界学生解释与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权利,允许他们的答案与教师的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答案不同,让他们发现其实自己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真正树立能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顾及临界生多方面智能的培养,努力开展愉快的教学活动。应该让评价为他们自由发展创造足够的空间,富裕的时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那些在课内外容易忽视的临界生,从全局上把握他们,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这样一来数学教学质量才能稳中有升,很到很大改观,真正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XX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XX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新课标资源库数学卷》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4、《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 人民教育出版社
漫谈初中数学“临界生”的信息反馈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