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作业 ( ) + ( )
第二次试讲
教学片段一:课前预测O
为了找准学生原有知识的生长点和切入点,教师做了学情调查:从还未学过这部分知识的本年级学生中抽一组10人计算100 - 6,发现正确率为60%,计算200 -73,发现正确率为30%0由此推测,学习整百数减三位数 隔位退位减法,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将是很困难的事情。至于100 - 6,200 -73这样的题学生做不对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以前没学会还是根本没学? 在查阅了前三册的教材内容后,教师确认学生以前是没学"整百数减一、两位数隔位退位减法",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和教学中都出现了脱节的现象!
因此,教师设计课前增设过渡铺垫这一环节,先学习100 - 4,再学习
100 -25,循序渐进,使难点分散,让学生尝试学习步步为营。
教学片段二:知识铺垫与有序操作。1.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一天,王阿姨给女儿玲玲出了一道题:妈妈拿100元钱买一条4元钱的毛巾,应找回多少钱?玲玲高兴地说."前两天我们刚学过退位减法,这道题难不倒我。"于是她很快写出竖式:
100 - 4
6
师:同学们,你们笑什么呢?你们怎么确认玲玲真的是错了?错在哪
里?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操作学具,明白算理。
(1)具体操作。师:你们能帮玲玲用学具摆出100 -4的正确结果吗?
生成:学生选择的学具有一一百格图、正方体木块和数位顺序座、方格纸、计数器,还有的学生直接画钱币进行兑换。当画钱币的同学发言后,有个学生说:有一次,我到超市也买4元钱的东西,给售货员100元时,我就亲眼看见阿姨把我的100元钱放在第一个盒子里,从第二个盒子里拿出90元,再从第三个盒子里拿6元,这样一共拿给我96元。教师灵机一动,先表扬这位同学是位有心人,然后就在黑板上画3个方格代表3个钱盒,在第一个方格上方写上文字"百",在后两个方格上分别写上"十"和"元",再在3个格里面分别写上数字1、0、0,问:我要从储蓄盒取4元零钱,按理说要从哪一个盒子里取?发现了什么?怎么办?学生很快想出办法:拿100元换成10张十元,再拿1个十元换成10张一元,然后把9张十元放在 第二个盒子里,再从10张一元中取4张,把剩下的6张一元放在第三个盒子里O
(2)语言内化。师:你们能说明白自己是怎样操作的吗?
(3)表象提升。师:你们还能说明白十位上的空怎么变成9了吗?
生成:退一个百是10个十,拿一个十给个位用了,还有9个十没用,
所以9要存放在十位上。
(4)自主探索。师:如何列竖式计算呢? (5)自主结论。
师:你们会摆100-25的计算结果吗?会列竖式计算吗? 300 -78不摆
学具你们会列竖式计算吗?你们如何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生成:摆学具;估算;验算;简算。
师:竖式计算中,给0退过位后,你发现了什么?生成: 0戴上帽子,由无到有,变成9 。
(6)自主评价。
教学片段三:尝试迁移,反馈评价。1.学习例2: 300 -116 。
(1)独立尝试。师:老师不讲,你们自己会做吗? (2)交流反馈:
①师:个位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怎么办?
②师:你们如何验证自己的计算结果?
③师:做错题的同学,你们能查出错因吗?我们能给做错的同学出哪些妙计?
2、学习例1:205-116(仿例2步骤)。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隔位退位减时,应注意什么
问题?
4、评价,并填写评价表。
【案例反思】课后.教师对两个班级(独立作业800 - 196、802 - 637、1000 - 514)正确率做了统计:第一次试讲在三班,共44人, 3道题全对的32人,正确率为72.2%;第二次试讲在二班,共47人, 3道题全对的40人,正确率为85.1% 。
课后,教师又从这两个班分别抽调一个小组做问答调查:在减的过程中被减数十位上的零为什么变成9?结果,三班正确率为80%,二班正确率为100% 0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二班的学生口头表达比三班更明白、更 流畅。
经历两次试讲后,在教研中提出的热门讨论话题有以下几个。
1.质疑点:“操作学具,明白算理"环节是否有必要像第二次试讲中那样过细?
观点1:不必要。因为最有效的教学法,就是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学会知识,而这一环节费时费劲,导致了后面的练习题做不完,出现拖堂现象。
观点2:有必要。最有效的教学法,应该是用最短的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宫,使每才学生都动脑动手,学有所得,习有所悟。在计算工具先进的今天,熟练的计算技能和创意的思维形式相比,后者更为重要。不难发现,自主操作中师生的多种思维方式是在第二次试讲中生成的,而在第一次试讲中根本不可能得到展现。
课后抽查成绩也证明,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有步骤的操作策略指导下,有序的思维、活动的内化以及学生对自由时间和自主空间的获得是多做几个练习题所不能代替的o
最后讨'论达成共识: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和思维特征限制,对他们进行的计算题教学,如算理、算法属于新的知识点的,"操作学具"环节不但有
必要,而且很重要,教师应该探索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操作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活动内化"。如果这一环节从一年级抓起,长此以往,当学生形成一定的技巧和习惯时,"操作学具"不但不会耽误时间,而且会让计算题教学因此变得生动而丰富。所以,教师不能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
2.共鸣点:研讨中教师公认,第二次试讲中,即时评价机制无疑对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课堂上的提问、回答,合作中的请教、帮教,交流时的倾听、发言,元不表现出学生积极主动的热情。每次当他们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地方,就马上问同桌,可以加1分吗?不管是否得到肯定,他们都像被注入兴奋剂一样,马上投入对下一次机会的争取中。
学习积极性还特别表现在小组比赛过程中,学生为了得到双倍的加分,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把本节课的学习气氛一下子推向高潮。赛前,有的问,有的教,他们"勾肩搭背"亲如一人;赛后,有的埋怨、自责,有的欢呼、祝贺。不管是忧是喜,评价之后,相信学生们都会各有所悟,也各有所得。
在评价过程中,本课注重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本课又注重的是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评价中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建立自信。
"如何科学有效地制订小学每个学段的课堂评价机制,让即时评价、科学评价真正成为师生后继学习的动力源泉。"这也是教师们这次研讨新生成的教研课题。
3."让错误美丽起来"也是这节课的亮点之一。 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例如,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将704 -335错算成368时,同学甲对他说:
你要学会验算判断, 8 + 5 = 13,个位3回不到原来的4上,证明你算错了,应重新检查;同学乙对他说:记住,个位不够减,退位后,只要差1,得数定是9,如果差2呢?回答正确,你就可加1分;同学丙对他说:百位、十位上的数你都算对了,说明这节课的新知识你已经学会了,我建议为你的进步加1分,如果把这道题改对了,再练对一道题,你就可加2分,加油!
当教师昕到这个小组成员的这番对话时,眼角不禁有些湿润,事实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出错后的及时反馈和精彩生成,应该是教学在思维的过程中找到了与学生的合拍点,这时发出的
声音会更响亮、更和谐!
总之,本次教研,教师从研究学生入手,了解学生的知识增长点,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点,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点厖努力做到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一切,研究学生的所有,以试图引导学生参与"有效尝试"、"有效操作"、"有效反馈"和"有效评价"等教学活动,努力阐释"教师讲明白了,不如学生想明白了;学生真正想明白,胜过真正听明白;学生自己想要‘吃',胜过教师喂着‘吃,"这种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最高的"。
实践证明:有效教学,应从研究学生开始。这,更坚定了我们今后教学的步伐O
(选自徐国钊《和谐高效 思维对话P23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