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 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内部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应首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通过各种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同时,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心理环境而学校良好的心理环境要靠教师去创造。比如,创设愉悦、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创设宽松、和谐互助的活动环境,创设平等、互相尊重的班集体环境等。 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学教师的素质水平,而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此令人关注说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本次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了国内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管理对策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一、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现状 一、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及现状 1、教师心理素质的概念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呢?这地方我想引用中国心理学权威的观点。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发展心理研究所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心理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个人以为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教师心理素质的生成、发展和完善既是教师角色的个性化发展也是教师个性的社会化过程。 一般说来教师心理素质就其结构来讲可以从多角度划分。然而,从形式上划分的教师心理素质是与个体自我意识相关的心理素质的各种成分是能被人所意识到的。在此仅列举五种心理素质表现形式和五种基本心理能力。五种心理素质形式:1、教师角色认知2、教师角色体验3、教师角色期待4、教师自身品格5、教师自我意识
小学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对策研究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对幼儿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过程与.. | 下一篇:幼儿同伴冲突及教师解决方法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小学教师 心理 素质 现状 对策 研究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