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同中小学一样,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自愿主动地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真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做好听老师讲课,或让幼儿一味的按照老师自己的想法来做,这样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与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动、好问”,者分别来自他们的四中心里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有些呆板,这样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显得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要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不需要教师范唱就能跟上乐曲自由的演唱,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的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注意观察幼儿的情绪与幼儿进行情感沟通
幼儿比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父母的时间还要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表扬的话都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感触,所以我们对待幼儿也应该像妈妈一样,有爱心、关心、耐心,关怀备至,通过教师的亲生实践感受,体会互动的发展与生长的过程,在不断的观察、反思、分析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既是孩子的老师妈妈,又是与他们平等交流的伙伴,只有认真的去扮演好这些角色,孩子们才会从心底喜欢你,信任你、尊敬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幼儿老师!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也发现了许多,下边将就幼儿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 这次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现行教育制度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动,思路新颖,有助于改善我国日前应试教育下课程内容枯燥单一、脱离实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更重视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这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我国人才素质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不可否认,这次课程改革中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向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实践,笔者有以下看法。
一、注重课程形式,忽视课程精神。
2001年9月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出台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园本课程的热潮,纷纷根据本园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园本课程建设研究。但现在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建设往往做为一个课题来做,它会预先设定理论依据和课程实施框架,让一线教师根据目标来选择相关的教育教学内容并不断地充实。为了在几年内能达成课题成果,幼儿课程评价往往会忽视过程评价而注重结果,为自己课程目标的达成而自圆其说。结果造成了标鉴式的课程满天飞,却失落了课程精神的状况。
二、课程推行统一,忽视农村实际
上级行政部门在新课程教材的推行和使用中,往往一刀切,标准统一,忽视农村实际。 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使用的新教材是由上级部门组织编审的,专家教师多来自于城市高等院校或有着优良资质的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教育内容或使用的方法手段具有许多明显的城市化特征。比如要求学生家长和孩子一块收集有关世界知识的图片等活动在农村根本没有实施的可能性。因此,新课程的预设和生成可能会给农村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理念上的收获,但对实际工作帮助不是很大,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农村幼儿教育由于其历史局限性,尤其希望得到有效的引导,但这种引导应首先考虑农村实际。
三、注重课程实施,忽视教师素质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已由强调教师教授学业知识和技能逐步转化为强调儿童的发展和一般能力的获得,从注重课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逐步转化为注重幼儿园课程发展和实施的多元化和自主性。这种转化的实现,根本上有赖于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幼儿教师除了要具有较全面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具备乐于助人、乐观进取、善于交际、与人合作、责任心强、自制力强等品质。而现在的幼师生由于准入门槛低,本身在学习、行为习惯上就存在不少的问题,加上多是由初中直接升入,基础知识差,综合素质不高,即便通过五年的专业训练也难以保证能提高到怎样的程度。很难想象,本身素质不高,行为习惯不好的幼儿教师会给天真无邪的孩子起到什么样的熏陶影响?带来什么样的教育质量?这是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要多了解有关自我的知识,即教育者的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H。G。Lindgren)曾指出,一个教师“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就是他自己和他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力量”,“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正如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那么多。” 幼儿教师首先必须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客观的评价,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方面面有明确的认识。这种了解会有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理念时,正确作出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身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用自身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二、要加强对幼儿的了解和认知。要不断从自己的工作实际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考虑幼儿的个性特点和他们真正的需求,掌握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及认知特点,从有利孩子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组织教学。幼儿教育在使用教材上相对来说较为自由,选择的范围也较为宽泛,这就需要幼儿教师能熟知各类教材,并能根据自身的教学所需作出合理的取舍。总之,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领导组织和一线工作者都要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心平气和,不断积累经验,求实创新,以此来共同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