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游戏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幼儿正处在创造力的启蒙时期,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幼儿真正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是一种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积极主动、创造性反映现实生活的;通过角色游戏活动,幼儿从中能获得全面发展。因此,研究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创造力。充分发挥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时开展角色游戏中要以遵循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律,来体现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从而来实现幼儿教育的自身的价值。
在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如何,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且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主体性教育是
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角色游戏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
在知识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任何时代,这种整体素质不仅是一般意义的全面发展,而且具有高度的“主体性品质”,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主体性教育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角色游戏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模仿和想象,幼儿再现自己的现实生活经验和创造自身的生活,其实体现了幼儿、教师、材料三向交流的可能性,为实现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创造了自己学习的物质条件和形式,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一、角色游戏在幼儿主体性教育中的作用
角色游戏能激发幼儿的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去学习
能动性是构成主体性的根本特征,人的能动性是和动物消极适应环境的被动性相对而言。能动性表现在人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改革客体,人是主观能动的,幼儿也不例外。能动性强的幼儿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做出积极的反应,主动的参与或打个,从而提高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角色游戏中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就会去探索去创造。游戏前让幼儿自己去探讨确定游戏的主题,主动构思主题如何去延伸,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一次有趣的角色游戏就能在幼儿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开展下去。如:游戏“超市”,就是在孩子们七嘴八舌的情况下产生的,他们本来对现实生活中的超市就非常好奇,很想像爸爸妈妈那样去买东西,像服务呐喊那样去卖东西。所以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主动为超市取名、布置环境、制定工作人员职责等等,教师在一旁适当地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玩得可开心了。那一次的游戏给孩子们留下来深刻的记忆。由此可见,角色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的需要,从而发挥了幼儿的能动性,使幼儿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促使他们不断尝试探索,获得更多的成功,学习更多的知识。
角色游戏能促使幼儿的社会性,让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社会化是人所必需的,如果个体不接受社会,不学习和适应他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所需要的规范、规则和方法,他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幼儿来到这个社会,就比人学习这个社会和文化所要求的各种规范、规则和方法,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如何称呼他人、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对待事物、如何处理问题等。
游戏是最能体现幼儿的社会性,角色间的交往在游戏中式必不可少的。如:“在快餐店中店员必须要主动去招呼顾客”,热情大方地介绍有什么吃的,这样才能吸引顾客,开好店。在游戏过程,就连班上最不爱说话的幼儿,在这里当这里顾客也都能大胆地说自己要吃什么,可见幼儿是自然而然的融入了与他人交往的角色中,由此培养了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主动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幼儿主动克服困难
我们把重视因势利导、启发想象、引导创造这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成为诱导天使的灵感。一个轻松、活泼、富有启迪性的氛围,可引导幼儿的现象,产生创作的欲望。在幼儿园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利用角色游戏使教师营建这种氛围的关键,因为想象、创造是游戏角色的特征。在游戏中多数是以物代物来满足幼儿对材料的需求,代替材料越丰富,幼儿选择余地越大,想象,创造的空间也就越大。如餐厅的顾客提出要吃牛排,在讨论中幼儿提出可以用泡沫切成一块一块,涂上颜料来代替牛排,很快就解决了这一困难。犹如:菜场的顾客要买海带,可正缺货,于是孩子们自己想办法寻找合适的材料(如纸条或布条)来代替或制作,由此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
二、培养幼儿主体的重要性
人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即使幼儿的主体意识尚不是很强,主体性发展的程度不高,但幼儿时期的主体性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奠基石,不能够被忽视,我们应积极的去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最根本任务。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是主体内在发展的需求。人作为自然主体的一项基本特质是具有应激性,而作为社会主体具有能动性,也就是说人能耐积极主动的针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甚至有些情况下没有刺激也能够有所反应。能动性可分为主体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其中最高层次的能动性即为主体能动性。人天生并不具有主体性,而是随着不断的发展有意无意的跟随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一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累积获得经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慢慢的摆脱作为客体的被动状态。
其次,对幼儿的主体性的培养也是时代的需求。人类作为社会时间的主体,根据其主体性的发展历史性,马克思将人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依赖关系”,也就是群体的主体性,第二阶段“已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独立性”,即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阶段—类的主体性。现今,人类的发展阶段为第二阶段,也正是需要培养至更高层次的阶段。而对幼儿的培养毫无疑问应该是首当其冲的。
最后,对幼儿主体性的培养可以克服本身的文化教育传统含有的不利因素。从古至今,我国的传统教育总是将服从性和统一性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忽视了幼儿本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培养出的学生多为“千人一面”。没有足够的主动进取和实践创造力。可以说对于主体性的培养在过去的教育中并没有摆在显眼的位置。培养幼儿的主体性便是当务之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