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本着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的渴望,我毅然来到,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学习。两年来,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很多,专业素养和思维能力均有很大提高。下面,我结合自身情况和专业特点,对本专业的学习大致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求学之路,需要坚定
作为一个成年人参加学习,需要处理很多关系和麻烦。此刻,我不仅仅是学生,还是母亲、妻子、媳妇儿、员工。以前就听说很多学员都是因为不能同时兼顾家庭、事业和学业而最终放弃了后者,虽然心中有千般不舍却无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很庆幸自己的丈夫和父母都非常支持,给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专业的学习。时隔多年再次进入校园,重拾书本,我的心始终忐忑不安,害怕自己不能完成学业。英语课本上那一个个陌生的单词,它也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法律教学这方面的知识,以前听老师讲的时候就感觉是奔着为我催眠而来的。心理学那厚厚的教学课本、那专业术语,有种让我有种“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觉。很多次想到放弃,甚至还给老师打过电话说自己想要改专业,有幸得到了老师的细心分析专业前景以及各方面的安慰,直接让我取消了打退堂鼓的想法。想想自己最初的梦想,想到学以致用,能把所学知识用于儿子的家庭教育上,想到能取得成功后的喜悦,就告诉自己再苦再累都要一定要坚持下去。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先用一点一点的小胜利来奠定基础,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更大成功,如此良性循环。
二、音乐教育让我受益匪浅
我是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和朋友去KTV也是不轻易开口的,即使自己悄悄躲起来练,听到自己的声音,也是分分钟跳戏。所以,我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学习特别的上心。让自己像孩子一样慢慢去学。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音乐是世界的语言。可见,音乐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对于音乐的喜爱是不分年龄阶段的,每个人都需要音乐,每个人都有接受音乐文化的愿望和权力,只是成人和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罢了。对于儿童,特别是学前儿童而言,学前音乐指的是学前儿童所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它反映了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也表现了学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具体包括歌唱活动、律动舞蹈、音乐欣赏活动、音乐游戏活动、节奏乐活动等。
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身心自始至终都处在愉快欢乐的状态中,这不仅是因为孩子天生的好动性在音乐活动中得到满足,从而获得快乐;更主要的是因为音乐艺术本身的那种愉悦性和感染性发挥的作用。他们总是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故事或乐曲所描绘的情境中,从中领略大自然的流水淙淙、鸟语花香、野蜂飞舞等美妙动人的场景。
总之,幼儿的成长离不开音乐,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反过来,音乐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同时音乐又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大科学家达尔文说过:“如果一个人不听音乐,很可能影响他的智力。”所以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音乐教育这一有效手段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同时,我们还要明白,对幼儿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其目标不在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于对幼儿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其心灵的美感,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其美感,激发智力和创造性,以发挥音乐活动在身心两方面发展的特殊功能。这才是音乐智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价值。
三、学习心理学能让人及时的走出阴霾、面向阳光
学习护理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护理心理学之时,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每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心态,处事,行为活动也必然有所不同。而处在成人阶段的我们,心态的自我调整尤显重要。诚然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各不相同,有人性格乐观,积极向上;而有人沉默寡言,消极忧伤。因此学习心理学则必不可少。因为每个人都是感性动物,所以在面对一些重大灾难时一般都会产生不良消极情绪。特别是遇到连续挫折时,比如考试不理想,同学关系不好,又生病了迟迟不愈……我们会抑郁,焦虑,忧伤,难过。因此要学会关心他人和自己。特别是未来,我们会面对形形色色的病人。他们因为生病产生消极心态,而读懂病人的心,给予最真挚、最热情的帮助,给病人以心灵的寄托更显重要。有同情心,有爱心,让病人充满信心,将有益于疾病的治疗,有益患者着恢复健康。
心理学对个人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方面的困难,自身的学习,会让面对的困难不再显得无计可施。自我调节,心理暗示,找人倾诉均是排解心理障碍的方法。用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难过或是不快的事情,给自己以勇气,给生活增添一份阳光。经历之时,会觉得生活是多灾苦难的,但学习心理学之后,也会渐渐发现生活是美好的,就看处事者用怎样的心态待之?
四、学到的知识用到实处,儿子的点滴成长就是我的学业累积。
刚为人母不久,好多事情做起来通常是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自己的儿子作为学龄前儿童,生活方面、育儿教育都是一知半解,摸石头过河。所以,学习了学前教育才深深的知晓,对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的家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使家庭教育更加有效,时每位家长都应该关注的。在此我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多给孩子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应当顺应孩子的这种天性,多给孩子讲故事,利用故事这种方式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故事时应尽量用普通话、用书面语,让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适应规范化的语言。一则故事要重复讲,加强孩子的记忆,孩子会越听越有趣,再让孩子复述讲过的故事。我给儿子买了很多绘本类书籍,那些书有精美的图画,有的还是图画和文字相结合,即使孩子不识字,但是她在图画的帮助下也能看懂,并能讲述。
2、要在适当的时候多和孩子交谈。
可以用提问问题的方式来教育孩子,我认为这样孩子可以增强她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如有时我们走在十字路口等红绿灯时,看到有个别的人或者车闯红绿灯,我会问他这样做是不是对的,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会告诉他怎么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判断能力,同时也让他学会遵守社会规则。
3、要坚持自己带孩子。
我觉得没有特殊情况不要让老人帮忙带孩子,因为我们作为家长白天上班,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本来就少,如果晚上再不带他,会很难了解孩子,所以要利用一切可以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要和他交朋友,要尊重他,适当的时候把自己也变成小孩,顺应孩子的喜怒哀乐,让他和父母没有距离,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的心声。
4、要让孩子学会团结同伴、帮助别人,让他学会自己处理问题。
如当在玩游戏时,孩子意见不统一时,我们不要急于出面,应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接解决,并对他们的决定表示尊重。记得台湾著名营销专家余世雄老师曾说道: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不要问他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因为幼儿园老师不会单独不给我们的孩子吃喝。要问她今天在幼儿园帮助同学吗?老师做了哪些事情?有没有团结同学,出现了状况自己有时怎么处理的?这段话对我的启发很深刻。
5、培养孩子要坚强。
不要孩子学到的知识成为口号,只说不做。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不妨把身边一些好的事迹拿出来让孩子学习。
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无需操之过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鼓励孩子,松开我们的双手让他们自由地飞翔,未来的天空一定有他们展翅的身影。
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努力塑造专业本质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于实际。学前教育针对的是儿童,是具有鲜明特征而又可塑造性极强的孩子,它的学科特性更是不允许我们死读书,读死书。所以,我们的学习场地不应该只是课堂,而应该是面对孩子的每时每刻,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理解专业,更好地教育孩子。
学习这个专业的我们,走出学校,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体验的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幼师行业。虽然幼师,是家喻户晓的一门跟孩子打交道的职业,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幼师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有执着的事业心,对幼儿教育工作的特点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有充分的准备、坚定的信念。保持一颗执着的事业心;要自信、自尊、自身充满自信、自尊的人格,处理问题时也表现出自信都将感染幼儿,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模仿榜样。要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孩子们喜欢举止大方、亲切活泼,穿着得体的教师,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举止。要有爱心和童心,他们保持了一颗纯真的童心,积极参与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讲故事、说悄悄话。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教师就能够和幼儿之间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就会在幼儿内心引起“共鸣”,同时教师会在生活中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从而更加爱孩子,由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就有了良好的基础;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要有较强的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更要有自学能力。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地吸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的素质,以跟上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