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优势
(一)锻炼学生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主要从事幼教工作,学习声乐知识也是为今后幼教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而在幼教工作中,组织幼儿开展各种音乐艺术活动不仅需要具备声乐知识,还需要具备声乐表演能力,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够克服紧张心理进行声乐表演。开展声乐集体课教学,能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在集体授课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分组演唱或个人演唱,由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经过锻炼,学生能够逐渐在歌曲演唱方面建立自信,逐步克服放不开、羞涩、胆怯等心态,从而得到心理素质的提升,为今后学习和开展幼教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不同于音乐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声乐教学并非要求学生掌握较高音乐技巧,而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确保学生能够适应幼教艺术活动开展的需求,在向幼儿传递音乐知识的同时,对幼儿音乐兴趣进行激发,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声乐集体课教学不同于个别课教学,教师在讲解声乐演唱技巧的同时,会对各种唱法特点、声乐发展史、嗓音保护、声乐学习心理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促使学生音乐学习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掌握这些知识,可以方便学生今后在幼教工作中进行音乐知识的讲授,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幼儿音乐活动。
(三)保证课堂教学效率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主要涉及基础性发声方法和集体曲目练习,采用集体课教学模式能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保证。作为一门抽象艺术,声乐对于刚刚接触的学生来讲具有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通过长时间反复范唱和启发使学生树立正确歌唱观念,然后在学习和练习后对自身演唱问题进行正确判别。采用个别课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聆听教师范唱的时间有限,难以从中获得启发。开展集体课教学能够节约更多时间,使学生从中汲取经验的同时获得声乐启发,在聆听他人演唱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此外,集体课教学能使学生间的感应得到加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讲有助于其今后组织幼儿开展音乐活动,帮助学生加强与幼儿间的感应,促使学生运用正确声音概念对幼儿进行引导,获得更深的音乐体会。因此,开展声乐集体课教学引发学生的共鸣,能够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保证。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劣势
(一)无法满足专业需求
按照国家提出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音乐在艺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音乐教学是保证儿童健康、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2]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还应在加强学生音乐技能培养的同时考虑到幼儿园音乐教育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主要采取大班制,以培养学生音乐技能为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基本与音乐专业教学相同,缺少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的内容,无法帮助学生将音乐学习与学前教育结合在一起。受这一因素影响,学生对幼儿歌曲发声基础并不了解,难以得到幼儿歌曲弹唱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音乐教育能力的培养无法达到要求。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声乐集体课教师并非针对某个专业开展教学,所以无法结合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要求进行声乐课程规划设计,导致集体课教学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实际工作需求。
(二)难以实施因材施教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校前大多未经过专业音乐培训,音乐基础薄弱。声乐集体课教学对于音乐素质和嗓音条件差距较大的学生来讲,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基础较好的学生难以在普通声乐教学中得到素质能力的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顺利完成课程内容学习。在实践教学中,面对全体齐唱,教师难以从中分辨出每个学生的不当之处,无法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得到严格的专项训练。在集体课教学中,时常可以发现个别悟性较高的学生学习水平远超其他学生,需要在技术上提供专门指导,如发声练习、音域扩展、歌曲演唱、乐句艺术处理、声音拔高技巧等。但实际上在学生的学习达到较高级别时,教师容易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培养出专业性较强的音乐人才,导致课程教学质量受到限制。
(三)课堂管理难度过高
声乐集体课教学与专业学习缺乏联系,导致学生缺乏声乐练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开小差、翻手机等问题,不利于课堂秩序的维持。而集体课教学需要管理的学生较多,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完成发声练习、学习歌曲、歌曲艺术处理等教学环节,在学生配合度不高的情况下管理难度较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一边弹琴一边对学生进行指导,需要高质量地完成发音示范和歌曲演唱,并且需要在学生演唱时进行点评和指导,所以难以花费更多精力进行学生管理。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声乐集体课教学管理问题较多,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较多意见,甚至出现学生逃课的问题,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建议
结合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可以发现,想要使声乐集体课教学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需要加强声乐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以便使原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顺利解决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学中,还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需求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规划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幼儿歌曲演唱和表演,保证学生能够在有限时间中完成更具实用性的声乐内容学习。以儿歌范唱为基础,对学生幼儿歌曲编配能力、弹唱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得到声乐技能提升的同时得到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具备组织幼儿开展音乐艺术活动的实践能力。[3]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差异,教师需要实施分组分层教学,根据学生演唱水平进行不同小组的划分,安排不同层次学生进行不同音域音区的发声练习和歌曲演唱。通过对各组学生发声情况进行检查,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声乐学习水平得到提高。采取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声乐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为集体课的教学管理提供保证。
三、对于声乐课程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寓教于乐。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时他就会投入精力去研究、学习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我认为兴趣的培养才是学好声乐的前题。
(二)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
歌唱发声观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外还有声音观念。知识的概念如有关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知识外学生容易掌握。难的是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我们知道歌唱的乐器就是人体本身歌唱的过程就是人体各有关器官相互协调工作的过程但发声器官的具体运动又无法直观面对。
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呢首先多让学生接触正确的“声音”灌输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声音观念——自然统一、张驰有度。让学生多听优秀歌唱家的演唱。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就是听觉艺术没有声音表象的感觉和积累当然无法树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只有听多了才能对正确的“声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更深层感觉到声音的美。其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正确的范唱。因为教师离学生最近能及时给学生以具体的声音参照。学生能在第一时间里听到正确的声音及时找到方向并与之靠拢。然而模仿正是声乐学习初级阶段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美好声音的形象语言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唤起她们唱歌的欲望使学生情绪饱满感情充沛从而激起她们歌唱的发声器官、呼吸肌肉的积极运动在种状态下歌唱的技巧易于被学生掌握和运用。再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了解自身的特性在掌握科学的声音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特色唱出自己的音色。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尤其在集体课内但正确的声音还是会出现即使是一个音、一句乐句也要及时对学生加以肯定、鼓励并继续强化让学生记住自己发出的正确声音时身体各部分的感觉。在这样不断的练习和强化下学生正确的声音观念就会慢慢地建立起来。
(三)选曲要适宜
由于幼师班的学生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后要走上幼教的工作岗位。而幼儿教师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会用到所学的正统美声歌曲、大型创作型歌曲、艺术歌曲等实际当中用到的都是些简单、上口、实用的儿童歌曲、幼儿歌曲等熟知的歌曲。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幼师声乐教学的曲目选择上除了要对一些初、中级美声、民歌、艺术歌曲等作品有一定的涉猎外还应当针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大量浏览实用型的声乐作品。
(四)对学生要有客观、积极而灵活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表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同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体验到唱歌和学习带来的乐趣。反过来它又会影响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和态度。教师的评价包括对学生态度的评价也可以是每个具体教学内容、环节的评价也可以是整节课或者整体目标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状况了解学习程度什么地方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什么地方还需要继续努力。积极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声乐技巧的学习需要学生很大的耐心和良好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一个集体中学习如果教师能不断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学习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和困难。教学评价也要因人而异灵活掌握不同个性、气质类型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的评价方式。但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总之声乐集体教学既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调动有力因素开拓思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快乐的集体教学中得到成长。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开展,能够起到锻炼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和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为学生今后开展幼教工作提供便利。但与此同时,存在与专业联系不紧密、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和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联系,通过实施分层分组教学达到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音乐教育能力得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