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意义深远,幼儿的素质水平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水平。因此,重视幼儿教育尤其是幼儿礼仪教育刻不容缓。在幼儿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方式,提升幼儿的基本素质,使其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幼儿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幼儿礼仪教育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学习基本的礼仪要求,还包括学习家庭礼仪和公共场所的礼仪等。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幼儿的成长需要为其指引正确的方向。同时,需要慎重考虑幼儿接受教育的方式,为了实现最好的幼儿礼仪教育,必须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实际生活当中,从身边的小事一点点进行引导性教育。教学要保证以幼儿为主体,同时教育过程必须保证循序渐进,不能盲目地追求速度,教学目标要渐次地实现,有计划地完成。幼儿园小班学生是园内最小的年龄群体,因此小班的礼仪教育也是最基础的。同时,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小班礼仪教育也就以幼儿园教育为主,教导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礼仪规范,例如阅读、排队、进餐、睡觉以及课外活动等,让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适应礼仪的要求。此外,还要教给幼儿家庭生活的基本礼仪,例如尊敬长辈、开关门等;在社会方面需要教给幼儿一定的节日文化,让幼儿懂得我国的节日礼仪文化,为其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中班是幼儿园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相较于小班而言,中班的学生要懂得更多的东西,因此在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也就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幼儿在中班会开始有一定量的社会交往活动,因此教育幼儿礼仪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幼儿掌握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例如自我介绍、行走、值日等在公共场合需要注意的问题。幼儿不仅需要懂得一些简单的节日来历,更需要明白节日礼仪更深层次的意义。
大班学生是幼儿园里年龄最大的群体,需要明白的礼仪更多,对他们的要求也最严格。年龄越来越大,幼儿的经历就会越来越丰富,见识也越来越多。同时大班幼儿很快就要成为小学生,需要懂得更多的礼仪知识,为进入小学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一定程度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在公共场所的活动越来越多,需要懂得的礼仪也越来越多,同时在各个礼仪中也需要不断扩展,让学生明白更多的礼仪。
二、幼儿中华传统礼仪教育的开展方式
(一)营造礼仪教育环境
在幼儿教育中,环境是第一资源,幼儿的生活环境以幼儿园为主,幼儿园的礼仪环境对于幼儿的礼仪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幼儿园要想获得较好的礼仪教育效果,必须要重视幼儿园的礼仪环境。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十分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环境创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幼儿园作为幼儿礼仪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出最适合幼儿礼仪学习的场所,帮助幼儿实现综合发展。在具体的环境创设过程中,需要综合利用资源,例如班级里的墙面等,可以布置大量的有关礼仪的照片和有关礼仪的幼儿作品,通过巧妙设计,既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还可以美化环境,让幼儿感受礼仪氛围。此外,教师可以将幼儿礼仪教育与实际课程结合起来,创造一定的机会组织幼儿进行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的动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礼仪教育。例如进行戏曲表演、语言交流等,幼儿园里的一切环境都可以作为幼儿礼仪教育的资源,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
(二)树立学习榜样
幼儿年龄小,模仿能力极强,十分容易受到周围人员的影响,因此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幼儿园在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控制幼儿的周围环境。教师和家长对于幼儿礼仪的影响非常巨大。教师作为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主要接触对象,其一言一行对于幼儿来讲都有十分重要的榜样作用,教师自身良好的礼仪行为对于幼儿礼仪教育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家长是幼儿最亲密的人,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行为的模仿,幼儿的礼仪与家长密不可分,家长要想让幼儿有良好的礼仪行为,必须要对自身的行为严格要求,为幼儿做出良好的榜样作用。幼儿园同时可以为家长普及礼仪知识,帮助家长为幼儿树立学习榜样。
(三)结合国学做好幼儿中华传统礼仪教育
1.让孩子和家长在生活中礼仪相处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着孩子,所以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时候首先从家庭开始。幼儿从呱呱落地便开始与家长接触,家长对于幼儿的百般宠爱都让幼儿感觉到家长是自己最亲的人。但是这并不代表幼儿与家长之间没有礼仪,越亲近的人越应当告知幼儿最基本的礼仪,让幼儿感受到父母的辛苦,理解“孝”文化。孩子平时在家的时候,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与礼仪有关的书籍,例如:家长和幼儿们一起诵读了《弟子规》的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同时,家长要告知幼儿,我们教育幼儿首先就是要教会幼儿孝顺,如果一个幼儿都不懂得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够期望他去爱别人?对父母的爱不仅是教育的基础,更是幼儿做人的根本。将国学的伦理教育运用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是对国学精华的传播,也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运用。
(二)教师和学生在生活中礼仪相处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要将国学中的尊师重教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理论相联系,将尊师重教礼仪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幼儿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国学的博大精深。倡导“文明礼仪,教师先行”,努力把“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养正品行,终身受益”的理念转化为老师自觉的行动,让老师树立职业的责任感、成就感。在理论知识已经有一定的积累后,我们要及时开展“礼仪我先行”的全园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例如进行“文明礼仪教学观摩”和“国学活动教学观摩”两个内容。通过教学观摩活动的展开,教师能较好地把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情境表演、布置场景、角色扮演、小组互换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学观摩活动,选材新颖、生动有趣、形式多样是这两次观摩活动最突出的特点。
(三)幼儿之间相互礼仪相处
众所周知,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孩子之间的相互在一起的时间较长,所以幼儿之间相互的礼仪相处显得特别重要。在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还是和自己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但就是与同龄人一起玩,也有国学的礼数在其中。让幼儿在生活中懂得用礼仪与同伴相处,可以培养幼儿们团结友爱的精神,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和之后的社会交往非常有益。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和幼儿们一起做游戏,于是我就将国学中的友爱和睦精神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们在游戏中学会“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的道理。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让幼儿懂得互相礼让,并将友爱和睦的国学理念引入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国学理念成为幼儿们成长的好帮手。
总之,幼儿作为我国未来的接班人,良好的礼仪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重视对幼儿的礼仪教育,帮助幼儿从小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新一代的优秀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