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行为规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矩,约束在一定范围之内。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动机支配行为。不同的社会成员,由于不同的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从而也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履行教师职责、严守职业道德、从思想认识到日常行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学校形象的再现,所以,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规范教师的行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职业行为规范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教师思想行为规范、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仪表行为规范、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一)思想行为规范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在思想道德行为方面就必然要遵循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要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教师要做到:
1.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恪尽职守,教书育人。
3.当好幼儿的表率,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思想品德。
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勇挑重担、乐于奉献。5.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严于律己、自尊自爱,作风正派、以身作则,锐意进取、注重身教。
6.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廉洁从教。
(二)教学行为规范
教学是传播、延续、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是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教师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技能。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1.端正教学态度,严肃认真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每一项内容,全心全意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2.钴研业务,认真备课,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3.对待幼儿的态度要一视同仁,不讽刺或挖苦幼儿。4.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能主动承担任务。5.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三)人际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教师的人际关系中,主要包括幼儿、同事以及幼儿家长等。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对象,教师都要保持应有的基本行为规范。1.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要做到:热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和情感;严格要求,耐心辅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一名幼儿,关心幼儿的成长;不体罚和变相体罚。2.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交往中要做到:彼此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等相待,乐于助人,和谐共处。3.教师在与领导的交往中要做到:尊重领导,服从安排;摆正个人利益和工作大局的关系,将幼儿园的要求放在首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4.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的交往中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加强联系,注重采用不同方式与家长联系和沟通;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充分调动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形成教育合力。(四)仪表行为规范
首先,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以幼儿的欣赏水平为前提。作为一名教师,要慎重地把自己的仪表行为调整到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上,对他们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师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服饰打扮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幼儿;言行举止应谨慎谦和、文明礼貌;为人应热情真诚、落落大方,给幼儿树立一个既值得尊敬,又和蔼可亲的形象。 其次,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举止言谈风格,也就具有不同的气质风格。教师在自身仪表行为的塑造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特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努力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鲜明的个性风格。 再次,教师的仪表行为应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职业特点规定了教师在幼儿面前,既要有纯真无邪的赤诚的童心,又要有沉稳持重的师长的成熟,更要有渊博的知识及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但教师的仪表行为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年龄段特征。在言行举止上,不同年龄段的人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仪表行为要相应地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展现出自己独具的神采。 最后,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课堂教学的情调相适应。教师仪表行为的总体要求是要持重、安谧、沉稳、协调,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但由于学科的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调整授课气氛、情调,以便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因素传情达意、相互辉映,使其能更好地与原内容保持审美情趣上的协调一致。
(五)语言行为规范
教师的语言行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经验、交流感情为目的而使用的一门工作语言。教师的语言行为既属于客观现实活动,即传授知识、交流感情的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教师的语言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要规范、正确和准确。 首先,教师要使用普通话,边远地区的教师也要通过媒体及其他途径练习普通话,力争发音标准。 其次,教师的课堂用语、语法要规范,避免方言、土语,指导学生应使用正确的词语和语法。 再次,语义要明确、表达要清楚,这需要教师熟悉学科知识,思路清晰。教师要不断修炼语言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简洁明了地传授知识,解答问题。 最后,语句要完整,上下连贯、有逻辑性。课堂教学切忌教师言语断层、表达混乱、自相矛盾。教师使用规范、正确的语言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增加教师的个人魅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与时俱进、丰富语言,学会用幼儿熟悉、喜欢的语言表达教学内容。教师要了解幼儿所思所想和语言习惯,预期平和,态度和蔼,包括语音语调和表情手势等,都要保持与幼儿平等的姿态。加强与幼儿的交流,拉近与幼儿的距离,增加亲和力,促使教育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幼儿园教师应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出对学前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一个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的人,她会在工作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力,体验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教师必须把对党、对人民和对教育事业的爱,倾注到幼儿身上,关心爱护全体幼儿,保护幼儿的合法权益,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爱幼儿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幼儿的人格,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树立以幼儿为本的思想。
教师的行为表达着情感,幼儿从教师行为中接受着情感的熏染和启迪。这是因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相互接触,教师所表现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幼儿认识社会、认识问题、认识人与人关系的一面镜子,也是幼儿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因此,教师要把尊重师德规范变成自己的深刻信念,有为人师表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