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 研究的缘起
1.研究的目的
当代社会知识、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同时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学前儿童的规则教育也应是一个不断变化从而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过程。传统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及教育思想等都较难适应现代学前儿童的发展需要,因此需要通过探究建构新的理论框架,并且在实际中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帮助学前儿童更好的建立规则意识。
2.研究的价值
人类的一切行为离不开规则的约束,幼儿的教育更是在规则中产生。学前儿童正处于规则意识和规则行为产生的关键时期,对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培育,是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是为了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好的适应环境和社会。通过此次研究,我们不仅在教师对于如何培育学前儿童的规则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更有利于家长在日后对于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做参考,因为家园共育是目前学前儿童教育所提倡和鼓励的。学前儿童是规则意识培育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存在这个群体所特有的因素。因此,通过研究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以便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培养和教育,提出更有效的培育措施。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
1.规则
《现代汉语词典》指出:“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是由书面形式规定的成文条例,也可以是由约定俗成流传下来的不成文的规矩。”也就是说,规则是人们活动的前提和标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规则的前提下完成。同时从这一定义中也可以了解到规则是一种从自发的状态向着自觉状态变化的一种历史过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童世骏教授认为“规则是一种可以从正当与否的角度加以评价的有关人类行动的普遍的规范性命题,或者更简单。在本文中主要谈及的规则为幼儿园中规则,为了约束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都必须在一个规章制度的条件下进行。因此此处对于规则概念的界定更倾向于第一种解释:规定出来由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制度和章程。
2.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
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是以学前儿童为对象,对其进行规范培育。
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也就是说规则意识的萌生是在体验活动中通过自觉的规则行为而形成的一种意识。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正处于规则意识培育关键期的特殊群体,他们规则意识的形成和成年人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规则意识的培育应该有着其群体的特殊性,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皮亚杰曾经说过人类在遵守规则时往往是因为其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由于规则常常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并没有被人们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规则和意识,按照这个理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幼儿尊重规则,但却又会时常出现违规行为。学前儿童一日生活最多的环境处于幼儿园中,而在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规范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自觉形成规范行为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因此,培育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是培养学前儿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必然要求。所以,本文所谈及的学前儿童的规则意识培育主要指在幼儿园这个大环境中的培育探究。
(三) 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1.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16年12月—2017年2月)
这一阶段主要确定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的,搜集资料,分析相关的理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建立初步的撰写框架。
(2)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7年4月)
这一阶段是研究和此文撰写的主要阶段,对学前儿童在各项活动中的规则表现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且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根据研究材料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对于学前儿童进行规则培育更有效的途径。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搜集与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相关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整理归纳,界定出相关概念,并且了解研究的当前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有效的培育方法和策略。
(2)观察法
通过切实的观察,了解学前儿童对于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以及学前儿童在日常活动中的规则行为。分析幼儿园,家庭等在幼儿规则意识养成上的作用和影响。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实践,进行充分的研究、调查、反思、收集和整理,总结其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最终提出改进的策略及方法。形成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探究的基本内容。
(四) 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1)儿童的规则实践和规则意识的发展阶段研究
在《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中,皮亚杰从儿童的角度分析了儿童遵守规则的含义。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规则意识发展存在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没有目的任意性的规则阶段;第二阶段:被动接受规则阶段,认为规则是强制的,必须要遵守的;第三个阶段:意识到规则是为了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而产生的一种条列,遵守规则由刚开始的被动逐渐转变为自觉行为习惯。这是一种规则的内化过程,是幼儿在受教育过程中逐渐转变规则意识而形成的规则行为。
(2)幼儿纪律、秩序与规则的培养方法研究
在对于秩序和纪律方面,蒙台梭利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她认为的纪律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而且是以自由为基础的。她认为纪律的产生源于活动,而不是靠教师及其他人的言传或一味的批评。蒙台梭利认为对于规则的理解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亲身体验规则,让幼儿在活动中由理解规则而发展到自觉遵守规则。同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进行活动时会以秩序作为主体,并且对活动进行分类,把周围的事物想象化,能够被自己所理解。因此她认为秩序存在活动的每一部分。
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育,教育家们都相对比较遵从让幼儿自己体验规则,从而达到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行为。更加强调学前儿童对于规则的自我体验,通过从活动中内化规则意识,从而达到规则的自觉状态。
2.国内的相关研究
(1)规则意识的理论叙述
有很多的文献资料对于现代社会的规则意识进行了阐述。总结来说,规则意识是当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意识,有学者把规则意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有关于规则的知识方面;第二是指遵守规则的习惯;第三个层次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要是遵守规则。鲁哈达在《和谐社会需要树立规则意识》中说到:规则意识是影响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理念;规则意识是指引人们遵纪守法的指南针;规则意识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规则意识是社会走向和谐乐章的主音符。概括来说,规则意识的具备是对现代社会每一位公民的必须要求,遵守规则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巨大推动力。因此学前儿童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对于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培育更是重中之重。
(2)学前儿童时期有关规则教育的论述
有大量研究表明,大部分成年人的不良行为都源于其童年时期。就规则意识而言,如果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培育和规则行为的养成,那么在其以后的社会行为中可能会出现被社会所排斥的现象。家庭作为幼儿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规则教育也尤为重。例如,家长能否做好榜样示范,对待家庭成员一视同仁,不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幼儿,不制定超出幼儿所接受范围的规则内容等。如果在方法上相应的调整就可以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例如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让孩子了解规则背后的价值观在关注孩子发展的同时调整规则等。但是在幼儿园的规则教育实践中,国内的相关研究是在研究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和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的影响下,分析国内普遍存在的对于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问题和建议对策。其主要问题是对于规则的认识和规则实践两者之间相互冲突。比如,规则是在具有约束性的活动中形成的,是具有强制性的;如在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大多数会采取强制的方法让孩子改正错误,并且用相对比较痛苦的方法使其认识到自己是错误的,但是这种惩罚的性质和所违反的规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具有随意性。这种规则的教育方式容易激起学前儿童的逆反心理,更不利于规范行为的养成和规则意识的产生。。
从众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在对于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培育时,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存在强制性规则教育。这种规则意识的培育方式容易引起学前儿童的逆反心理,不能很好的使幼儿自觉的内化规则。因此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现活动中学前儿童存在的问题,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把幼儿作为主体,遵从学前儿童的发展规律以及认知范围对学前儿童进行更良好的规则意识培育。
二、 学前儿童规则意识研究的现状分析
幼儿园是学前儿童一日生活的主要环境,幼儿的一日教育教学都在活动中体现。把学前儿童的一日活动按照在教育过程中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及自由活动等。所以本文按照此分类对学前儿童一日生活中的规则行为进行现状分析。
(一)生活活动中的规则行为
生活活动是幼儿日常活动的基础,更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在生活活动中,幼儿主要涉及进餐、盥洗、入睡等生活环节,在这些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不遵守规则的情况。例如:情境一 :在幼儿进餐活动时,教师会分发餐盘及碗勺给幼儿。在对幼儿进行观察中发现,每次进餐前当教师分发完餐具时都会要求幼儿进行餐前礼仪,并且不允许动餐具,但部分幼儿就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幼儿会出现此类情况是因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内化不成熟,尚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活动。情境二:盥洗如厕环节中,为了幼儿的安全,大部分教师会对幼儿做出排队等要求,但是部分学前儿童由于男女分辨不清导致不能很明确的做出反应。幼儿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因为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机制不成熟,因此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
(二)学习活动中的规则行为
学习活动作为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规则在活动进行时显得尤为重要。幼儿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多采用直观地物体对幼儿进行教育。同时教师在此环节进行时多采用奖励法,肯定幼儿的规范行为。例如:在幼儿回答问题时,幼儿举手回答,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部分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会出现走动,嬉戏,玩耍等情况,幼儿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行为是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时间受年龄限制,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注意,才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
(三)体育活动中的规则行为
在体育活动环节中,规则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与保障。学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由于认知等各项心理机制发展的不成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受到其他环境的影响。比如:小朋友们正在进行集体早操活动,一个小朋友由于自制力较差,跑去操场玩滑滑梯,班里的其他小朋友看到后也会随着跑过去,教师如果去追其中一个就会造成更大的混乱。因此,对于此类现象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活动本身的规则去被动的约束幼儿的行为可能起不到较好的效果。但是教师可以采用激励法,表扬法等方法去奖励表现良好的小朋友,通过榜样示范引起其他不自觉小朋友的注意,最终达到实现规则行为的目的。
(四)自由活动的规则行为
自由活动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在进行自由活动时大部分幼儿会多次自主选择大型器械或玩具,或者同一种玩具不同方法进行游戏相结合。这种游戏方法不仅让幼儿每天都有新的挑战与刺激,更让幼儿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意识。在活动中幼儿为了玩的开心,孩子会主动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合作讨论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并用幼儿自己讨论的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比如:在进行滑滑梯活动时,小朋友排队玩游戏,玩过一次的小朋友自觉的排在队伍的最后面。
三、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管理和发展的不合理分布
当前的大部分幼儿园都采用集体教学的形式,但是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对于学前儿童规则的约束而忽略其自由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日常的各项活动中,只注重学前儿童有无遵守活动规则,而没有关注幼儿是否理解规则和自觉接受规则。这种教育现象更倾向于教师对幼儿的控制和管理,而忽视了幼儿自身思想和意识的发展,导致教师不能够科学的进行规则教育,造成规则内容的不合理分布,从而导致了管理与发展的不均衡。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原因,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教师不能很好的组织幼儿,所以幼儿园在组织活动时大部分会制定硬性要求。但是这样一来,难免会忽略对于幼儿各方面机能发展的观察,没有针对性的对学前儿童进行引导和教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幼儿身心的各项发展受到约束和制约,影响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甚至会制约孩子以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教师对于约束和自由掌握不均衡
由于受现阶段幼儿园人数的影响,教师为了教学的方便和统一,会注重要求幼儿尊重集体,约束幼儿的个性。但是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差异性,教师不能针对有差异的幼儿进行教育,因此就会出现个别幼儿不能适应部分环节的规则分布。在部分活动环节中如果老师对于孩子的约束和要求过多,就会使孩子的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对孩子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自主性、主动性、探索性都存在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教师主要以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对孩子进行教育和约束,没有充分的考虑孩子是否接受和适应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进行过于严厉的教育,不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育没有好处,而且甚至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直接可能会诱导孩子的危险反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教师教育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培养学前儿童规则意识方面一般都会采取:第一,活动前给孩子介绍规则,提出各项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在做游戏排队时小手拉衣服等。第二:在活动进行时,不断提醒个别幼儿注意规则,例如:在进行五大领域教学环节时,个别幼儿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教师就有可能会出现惩罚孩子等行为,这都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形成方法。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这种规则的教育方式是较难理解的强制性灌输式,这种方法只告诉了孩子“是什么”和 “怎么做”的问题,而忽略了“为什么”。这种规则的教育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兴趣性和游戏性。同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孩子的主体性,是孩子的主动性在活动中无法体现,长期实施此类教育方式将不利于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的养成。
4.教师对于规则的定位片面
受现阶段幼儿园教育形式的制约和影响,教师在日常对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时更强调集体和多数幼儿。因此,在出现幼儿混乱情况时,教师更注重大部分学前儿童的行为。同时,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教育时只强调了多数幼儿的规则教育,而且当学前儿童出现表现较好的行为时,教师只是对幼儿进行表面的奖励,而没有实质性的解释为何如此。因此幼儿没有真正的明白规则为何意,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只会让幼儿学会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忽略对自身的要求。
5.教师规则意识存在差异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也在飞速前进,对于幼儿的教育的重视度也逐渐增加,因此幼儿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幼儿园的属性也不尽相同。由于现阶段大部分幼儿园都为民办园,招聘教师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幼儿教师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同时规则意识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此方面的差异就直接影响了对于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培育。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一个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规则意识培养方式,或缺乏较强的规则意识,教师将很难对学前儿童进行规范的规则意识的培育和引导。长此以往,对学前儿童的规则意识的培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存在较大的影响。
(二)家长在对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长对于学前儿童的示范意识不够目前,国内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在逐年增加,家长对于幼儿的期望值也逐渐增高。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观的影响,多数家长更多的对孩子进行约束,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和自由,其主要表现在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于幼儿人格的发展以及日常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但是,学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正是幼儿学习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幼儿爱玩天性的影响,模仿是这个年龄阶段幼儿学习的主要手段,在此阶段家长的身教更大于言传,因此在规则意识的养成方面家长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四、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方法及改进策略
(一)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主要方法
1.榜样示范法
学前儿童正处于认知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主要以模仿作为主要的学习手,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者深刻的影响。在相关的研究中发现,通过榜样示范,能更大程度的激发学前儿童的态度和行为。同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表明,幼儿对于被老师表扬的行为有着强烈的模仿欲望,也会时常关注教师行为,因此教师通常会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通过示范法让幼儿观察,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同时教师在组织进行集体活动时,教师会对表现好的孩子提出表扬,由于幼儿正处于模仿和比较的年龄阶段。因此,幼儿对于同伴的榜样示范也存在较强的模仿性。比如:在日常的游戏活动中,通过几位教师的具体示范排队,让孩子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其中的秩序,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让学前儿童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行为规范,同时还增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多表扬幼儿,并肯定幼儿规范的行为,以此为表率激励学前儿童规范行为的养成。
2.平等交流法
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更注重强调教师的角色与角度,在幼儿园的日常各项活动中,幼儿教师应该把自己作为班级幼儿的一部分,让幼儿感觉到自己与老师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让幼儿在感到自己被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活动,这种环境更利于学前儿童改掉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在平时与孩子进行交流等谈话活动时,教师应该避免站立与孩子交流,教师站立时孩子属于仰视状态,容易给孩子产生一种距离感和压迫感,不利于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同时,教师在教学或游戏过程中时也应该避免对学前儿童使用命令的口吻。尽量避免使用“首先我警告你……”,“你立刻给我……”,“你怎么那么笨…..”,“我不允许……”等具有责备、命令、威胁、拒绝之类的含义的语句。学前儿童正处于模仿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是在一日生活中与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无意中不受自己的控制说出的一句话,就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当教师在活动或教学时如果遇到比较生气的事情时,教师一定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等自己平稳之后在和幼儿进行交谈,在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容易失去理性,幼儿教师作为一个具有爱心和温暖的职业,不应该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言行,甚至出现过激的反应。
3.图标暗示法
受学前儿童年龄特征的影响,此阶段幼儿发展不均衡,认知发展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对于一些硬性的规则条例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行为偏差等现象。当幼儿教师制定区域规则或其他活动的规则时,应以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为基础,选择可被学前儿童接受的表达方式如图片等,尽量避免使用大量文字。例如:幼儿园的特色活动——区域活动,教师在制定区域规则时候站在幼儿的角度选择表达方式。比如:每个区域的卡通头像代表该区域可容纳的人数,小朋友把自己的卡片牌贴在对应的头像上,如果头像贴满则代表该区域人数已满,小朋友就会自己退出该区域;又如:在美工区的规则,嘴巴上画一支彩笔周围打个叉号,代表彩笔不可以放到嘴巴里;图书区规则,嘴巴上竖一根手指代表看书时要保持安静,不可以打扰到其他小朋友。同时,每一本书对应一个书架,小朋友看完后,可以按照书上的动物进行分类。此类规则的表现形式符合小朋友的认知发展,便于小朋友理解,与此同时,学前儿童也会自觉遵守。
4.后果体验法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曾提出了关于学前儿童道德教育方面的养成规则行为“自然后果法”的教育方法。这个方法是指:当学前儿童出现过激的行为时,成人不是去人为的 限制儿童的自由,而是用过失产生的后果去约束儿童的自由,从而让幼儿明白其危害,并下决心不再重犯的方法。通过活动表明,这种方法对幼儿加深规则意识和理解规则行为更为有效,能够帮助幼儿加深对规则的理解,更好的内化规则意识。例如:在进行户外活动时,如果有幼儿不遵守游戏规则,可以让幼儿暂停游戏一次;在进行饮水环节时,如果幼儿饮水习惯不好可以在给其纠正后,在饮水一次;在进行班级集体活动时,如果一个小朋友总是伤害别人,导致没有小朋友愿意与其进行互动,教师这时候可以引 导教育孩子,此类行为造成的后果。当孩子亲身感受过整个事件以及最终的结果时,在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加深孩子对于整个事件的体会,形成一种心理印象,更有利于孩子对于规则的理解和实践。
(二)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改进策略
1.尊重学前儿童的天性制定规则教育的内容
儿童有七种天性,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游戏、模仿和成功。由于学前儿童爱玩的天性,教师在对其进行规则意识的培育和规则行为的养成时,可以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前儿童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与氛围中学习、游戏和生活,能够在愉快的环境中体验正确的规则;又如按照学前儿童这个年龄阶段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榜样示范对幼儿进行教育,体现一个正确的规则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规则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规则意识的养成。
2.以幼儿为中心进行规则教育
《幼儿园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学前儿童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所有规则的制定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被幼儿所接受和理解。所以在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主体性,在培育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发展差异制定教育计划,让学前儿童亲身感受并体验规则自定,体现学前儿童的主体性,而并非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把学前儿童作为教育的主体,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建立规则意识,形成规则行为。
3.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好的培育幼儿的规则意识
由于幼儿园的体质不同,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尽不相同。在日常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奖惩和表扬激励法。此类方法过于泛化和集中化,没有针对性,不太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幼儿园应该在这个方面加强对于教师的专业性的培训,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教研活动,教师间相互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能使用专业的方法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让幼儿更轻松的学习。例如:当孩子出现错误或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教师能够首先对幼儿进行询问,在慢慢的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行为,明白其行为不合理的地方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后果,这样孩子自己才可以慢慢的内化规则,才能主动地改正错误。因此,教师的专业程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问题。所以,在培育孩子规则意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培养。
结 语
学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在此阶段对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培育,能够让学前儿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规则,能容易内化规则。对学前儿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育,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一切活动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对幼儿以后的健康学习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学前儿童的规则意识培育研究是在对普遍人群进行培养中选择出的一个主体,随着论文的进程,对于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框架逐渐形成,学前儿童作为认知发展不成熟的一个群体,对于规则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对于遵守规则方面学前儿童很难做到自觉形成规范行为,但是对于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而言,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又是各项活动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笔者通过分析学前儿童在各项活动中的行为习惯,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培育的研究增添一砖一瓦。由于笔者的学识有限和研究课题的相对复杂性,在论文的撰写中多有不足,在此希望各位老师批评、纠正,为此论文的科学完整提出更好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苟艳.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2]丁艳.初中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3]刘金龙.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J].人事与人才,2000(9):41-41.
[4]龚燕刘娟.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09(1):71-73.
[5]马婷董守生.道德内化:德育实效性的切入点——社会造假现象的德育视角[J].课程教学研究,2012(11):30-32.
[6]胡金姣.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价值与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 2010(7):72-74.
[7]牛馨月.幼儿园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初探[J].学周刊,2015(7):52-52.
[8]郑三元.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人民教育,2006(11):26-27.
[9]郭娅玲唐碧梅.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J].中国德育, 2015(7):35-38.
[10]吴岳衡.湖南西部城镇学前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11]杨静.浅谈家庭教育中幼儿规则养成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3(7):165-166.
[12]傅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9):85-86.
[13]李娟.蒙氏教育中幼儿规则意识建立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7):46-49.
[14]周义顺.影响我党执政方式转变的社会观念论析[J].文教资料, 2006(22):54-55.
[15]杨静雅.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性思考[J].山西科技,2008(5):127-128.
[16]张乔艳.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育策略研究[D].西北大学,2013.
[17]赖清文.3~5岁幼儿规则意识发展特点及其与气质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