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更为重要了。
“收获一种习惯,就收获一个成功”,幼儿时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抓紧这个时期进行培养,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习惯容易养成,而且牢固,影响终生。
幼儿卫生习惯是养成也正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对于幼儿来讲,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将有利于生长发育、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其身心健康。本文将从幼儿学习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分析小班幼儿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的产生及原因分析,强调小班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在操作层面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小班幼儿、个人卫生习惯、培养策略。
一、小班幼儿个人不良卫生习惯案例及原因分析
在小班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三五个孩子跪在地上玩玩具;玩具放嘴里咬;用手抓饭菜;打喷嚏的时候张口就打;津津有味地吮着手指……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小班幼儿存在诸多不良的个人卫生行为习惯,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分析这些不良卫生习惯的养成原因.
事例一 :某日集体活动时,腾腾小朋友注意力很不集中,老是把手放进嘴里吸允。老师见了,说到:“腾腾,你的手很好吃吗?草莓味的?脏死了!”
腾腾见状,立即把手从嘴里拿出来,双手使劲揉搓,并低下了头。但是趁老师没注意时,他又继续吸吮了起来……
事例二:课间活动时间,老师带小朋友在桌上玩桌面玩具,乐乐拿起桌上的小汽车玩具跟文文小朋友说:“我的汽车开得可快了,快来看!”说着扑通一声跪地板上,边跪地爬行边用手推车,嘴里还不时发出“滴滴,滴滴……”的声音。文文小朋友见状也学着乐乐的样子开起了汽车。接着不断有小朋友加入了他们的游戏,不一会儿,活动室的地板上好不壮观。
事例三:洋洋小朋友是一名自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家吃饭都是大人喂.某日午饭时间,有一半小朋友已经吃完饭在一边看书,老师边走边观察没吃完的几个小朋友,当走到洋洋小朋友跟前,只见勺子静静躺在一边,两只手上沾满了饭菜,嘴角上也挂满了饭粒.“洋洋,你怎么不用勺子啊?还吃得这么慢,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听到老师的批评,洋洋赶紧拿起勺子,却很难把盘子里的饭菜盛起来.
事例四:吃午点了,老师请小朋友洗完手排队拿点心,只见一双脏脏的小手伸了过来,老师皱着眉头说:“天天,你怎么又没洗手就来拿点心吃呀?”天天害羞的低下了头,不情愿地往洗手间走去.过了几天,老师来到天天家家访,一进门,到处都是天天的玩具,沙发上、躺椅上也杂乱地放着许多衣物.接着,妈妈拿出一些点心,天天扔下手中的玩具,噌噌噌跑过来,拿起点心就往嘴里送.天天妈妈见了只是习以为常地笑了笑,并没有批评天天的不卫生行为.
列举完几个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不良卫生行为表现,让我们一起来找坏习惯养成背后的影响因素.
《一》.了解幼儿生活习惯的现状,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二》.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同时注重家庭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共同做好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工作。
针对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养成中出现的一些不讲卫生的问题,教师要渗透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进行,要重在养成。
二、首先转变教师的观念,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要充分转变卫生习惯教育观念,变“无所谓”为“非抓不可”,使自身的行为习惯素养不断提高,处处以自己的良好行为规范影响着幼儿。榜样是习惯的基础,而习惯是人格的基础。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并创设良好典型的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幼儿,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于天性好模仿的幼儿来说,不管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只要是直观形象的,都成为他们模仿的对象。教师作为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成为他们最易跟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为此,我们首先从教师自身的生活习惯抓起,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做幼儿的表率。在个人卫生方面,杜绝留长指甲、饭前不洗手、用脏手抓东西吃、吃东西后不漱口等陋习;在保持外部环境卫生方面,也要注意乱丢果皮纸屑及随地吐痰的不良影响,牢记把垃圾扔入箱、吐痰入盂,剩菜剩饭及时倒掉,操场上带班活动后乱丢的器械也能及时整理好。
如果教师能够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影响着幼儿,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要提高家长的意识,共同构建家园共育。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家园共育是对家园双方的共同要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发展。目前,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代替”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家长有这样的观念:等你做不如我去做省事,因此,即使上了大班,在家里吃饭时家长喂饭、喝水时家长给端着水杯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园地、家园热线等途径积极向家长宣传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孩子,经常督促孩子。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我们可以请家长在家中做好幼儿的榜样,同时,根据家长反映幼儿在家出现的生活习惯问题,老师要及时进行集体或个别教育,在家园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相互理解,注重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相得益彰,最大程度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四、故事引导法
小班的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是他们模仿、追捧的对象。根据孩子这一年龄特点,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讲故事让孩子了解一些常识。如:故事《小狗打喷嚏》、《不爱洗澡的小猪》.可以让孩子知道一些打喷嚏的常识、不爱干净的人是不受大家欢迎的。同时,讲故事的过程中应避免单纯地朗读,我们可以通过倾听、提问、角色表演等方式,让孩子对一些必要的个人卫生行为加深认识。
五、荣誉激励法
正因为荣誉有正面激励的作用,我们可以在班上开展评选“小小卫生员”活动,由幼儿和老师共同推选产生,并说说选他的理由。每个幼儿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赞许,幼儿在竞争当选“小小卫生员”的过程中,会自觉根据老师提的要求去约束、改正自己的不良卫生行为习惯。另外“小小卫生员”还负责监督其他小朋友的个人卫生行为,这样可以更一步促进其他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教师通过荣誉激励法将教学要求巧妙地包装,从而使幼儿接受并自觉约束、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但在日常教学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每个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都不同。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习惯的培养也应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指导干预。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总结出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多样化的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
2、使幼儿园形成特色氛围,班班幼儿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3、形成家园共育良好氛围,使家长能主动配合幼儿园工作,进行科学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