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幼儿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
的,而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扮演的游戏绝非简单儿戏,它可是幼儿
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幼儿通过角色游戏不断地体验成功与失败,不断的
发现自己,认识环境,丰富情感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所以角色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之一。
关键词: 角色游戏 开展 问题 策略
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角色游戏的涵义分类
角色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一种活动,并且通常会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角色主题 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主要意义
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由游戏组成的。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为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也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角色游戏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总之幼儿园开展角色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二、幼儿园角色游戏开展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
游戏主题。然而,在现实的游戏指导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游戏材料的投放不够合理不够科学。
1.材料投放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境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的活动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2.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形指导作用,不能较好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
(二)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真正的观察者。
观察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
纳,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观察的质量。
有些老师认为,游戏过程中只要不出现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工作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相对于教学活动来说,并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控制,因为幼儿在游戏中是动态的,幼儿的行为教师难以控制,主宰游戏的是幼儿不是教师。加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此难以观察到动态游戏中的幼儿究竟在干什么。或者有的教师将观察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这种观察只观不思缺乏质量,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但是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观察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之中,像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可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是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
(三)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没有保证指导行之有效。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活动中,常常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
自己把角色游戏的主题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并且教师还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 平等、不对话的现象。并且教师往往注重游戏的常规而牺牲了孩子们自由发挥的权力,固定场地,固定玩法,这种行为打击了孩子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违背了游戏的“自主”的定义。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
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
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
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
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
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出现了几种典型的“重轻失调”现象,即重知识
技能的掌握,轻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重游戏的预成结果,轻幼儿的实际能力和幼儿水平;重游戏的逼真性,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发挥;重直接的语言指导,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探索;重游戏的结果,轻游戏的过程体验;重游戏环境创设的规模,轻实际利用的灵活性。
(四)无法正确把握介入角色游戏时机。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时,教师的适时“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然 而常常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或遇到一些情况会让教师处于介入和不介入的 两难境地。有些教师独断的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幼儿原来的计划,或者通过强 行中断游戏以教导规则和概念,这样只能是毁了游戏,既令游戏脱轨,又遏制了幼儿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案例二 大班角色区,女孩:“老板我要一份炒饭!”男孩听了听,就对当服务员的男孩说:“给她拿一份炒饭!”这时老师问:“谁是老板呀!”男孩答:“是我呀!”“你们换一换玩,不要一个人老当老板,来!你来当服务员(教师指着男孩说,并给其他孩子都分配了角色)。”老师说:“你先去拿菜单,再找服务员点菜。”当老板的女孩说:“不想当老板,就想当服务员。”教师制止住他说:“你现在是老板。”女孩反对道:“不喜欢当老板,老板不能给小朋友炒菜,当厨师吧……”教师觉得很难导演幼儿的游戏就离开了角色区。 本案例中,幼儿自己发起和组织了角色游戏活动,有故事情节,角色分配也合理,玩的也很开心,这 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但是教师的介入不仅没有使幼儿的游戏向高一级层次发展,反而打乱甚至破坏了游戏的进程,影响了幼儿的情绪。
例三 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幼儿先分工(贝贝是看护、园园是病人、芳芳是医生),再布置游戏环境(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老师走对孩子们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第一次介入)。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 医生给病人开了刀,看护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第二次介入)游戏照常进行。
很明显上述案例中当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
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两次介入都是无
价值的,反而对幼儿游戏的发展产生了干扰性影响。是因为笔者们太习惯于幼
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
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
生干扰影响,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又如:“你是谁呀!”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笔者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的游戏,都会在幼儿
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
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
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
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五)角色游戏问题存在主要原因。
1.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2.游戏材料不丰富
3.教师的指导欠灵活、欠具体、欠深入
4.限时开放游戏区
5.游戏开始和结束的形式单一
三、幼儿园角色游戏教师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然而游戏又是幼儿园的
重要教育手段,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必须
有教师的指导。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
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
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怎样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呢?可以说,
角色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同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
来,也就是在保证幼儿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
(一)丰富游戏情景模式,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的材料。
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能 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引导幼儿共同 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 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 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 性、创造性的发展。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习,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会做人、 学会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 幼儿学会确立主题。例如:某班娃娃家的建立,是创设的第一个活动区。幼儿 在玩娃娃家的同时发现娃娃家里缺了很多东西,家里要用的日用品都没有,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又开设了超市的游戏,幼儿还是觉得不满足,他们觉得买东西的时候需要用钱,于是在幼儿的提议下又开设了小银行,在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下,又开设了理发店,麦当劳。这些角色区的建立,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意愿,他们游戏起来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吸引幼儿参加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通过提供主题
的玩具和材料,以及相应的游戏情景,幼儿会自然地玩游戏。陈鹤琴说:“我们
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提高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想象、
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
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
验。在幼儿有了相关游戏经验后,接下来就是要丰富他们的游戏材料了。然而
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更能长时间的吸引幼儿,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
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
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案例三 某角色区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非常逼真。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麦当劳里买的东西由于不需要幼儿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幼儿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幼儿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 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幼儿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了。于是教师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教师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慢慢的又出现了冰块、汉堡的种类也丰富了起来,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了。幼儿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由此可见,游戏材料是幼儿操作、探索的工具,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并不完全是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
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收集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并充分挖掘
材料的潜在性功能,使幼儿在自由操作、实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
料的不同玩法,做到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如:扮演的妈妈的小朋友用玩具积
木给家里添置了饮水机,她说这是给客人喝水用的;扮演奶奶的小朋友用纸盒
做了电视机和电视遥控器,她说这样客人到家里就有事情干了;理发店的小朋
友又找了个大塑料盘子说这是烫头发用的机器;扮演爸爸的小朋友不仅将蛋糕
盒做成娃娃家的“火锅”,又将它铺上桌布,则可变成小巧的餐桌等等。通过以
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幼儿游戏
的兴趣性和积极
(二)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实施有效的观察策略。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
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这种指导方法在于启发幼儿
的主动性,与直接指导方法,如指示、直接教、具体指挥等是不同的。教师以
游戏参加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
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观察他们的游戏情况,又可以找出
不足,对他们进行指导。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开展的情况,
幼儿的表现及游戏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
提,也是笔者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
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
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
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
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幼儿还不会开展游戏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对哪些主题比
较熟悉或有兴趣,如喜欢玩“汽车”游戏,就可通过讲故事,木偶表演或者带领
幼儿参观其它班幼儿玩“汽车”游戏,以启发幼儿开展游戏。
案例四 某班商店生意一直不太好。教师看到营业员总在商店里无所事事。因此请营业员把商品整理好,并建议营业员想想办法来卖商品。这时小营业员可是 有他自己的好办法,他搞了个促销活动“买一送一”,“倾巢而出”全去买东西了,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许多。本案例中,教师原本只是想让营业员卖力吆喝一下,
吸引别的幼儿的注意,但没想到幼儿有着比这更好的想法。由于角色游戏中幼
儿的自由度较大,有时教师预设的观察内容可能出现没人玩的现象,教师可以
通过观察给予幼儿一个“点”,幼儿就能将此扩展成一个“面”。而在游戏观察时,
教师应该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每次观察前要有目的、有重点,
它是提高观察成效的主要方法。并且教师应该视幼儿游戏情况,随时调整观察
重点,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便可以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
(三)尊重幼儿的游戏水平,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根据幼
儿的年龄特征指导幼儿游戏。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
仿周围的人和事,以模仿为主,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平行游戏法”特别
适用于可以用“交叉游戏法”“游戏经验分享法”进行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
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1.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角色游戏以日常生活的主题为主。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
用物品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
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
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当幼儿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
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一类游戏时,教师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
的材料玩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也可以角色
身份加入游戏中,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要注意规则意识的
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并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小
班幼儿在游戏中多为独自游戏。教师应参与到游戏中,教幼儿如何正确抱娃娃,
如何喂娃娃吃饭,进一步引导幼儿分清自己的角色。此外,我班还开展了“小舞
台”“糖果屋”“建筑区”等游戏,这些游戏对合作意识的要求不是很高,比较符合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中班幼儿的游戏能力相对小班有所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已
经有了浓厚的兴趣,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不管是规则上、
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首先,中班幼儿往往是一边游戏一边构思,
游戏情节简单,还会随时变更内容和角色。对于实物、形象玩具、半成品、废
旧物品和替代物品等游戏材料,他们还不能充分利用。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的
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玩各种主题的游戏,游
戏环境的设计要营造开放式的氛围,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
其次,中班幼儿虽已有交往意识,但语言交流简单,不会用角色语言进行交流
和发展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
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最后,通过讲评游戏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
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
3.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积极参加角
色游戏活动。大班角色游戏的主题比小班和中班更广泛、丰富,能反映现实生
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游戏内容广泛的社会生活扩展,更有时代性。如幼儿
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开展“麻辣烫”“必胜客比萨屋”“出版社”“银行”等游戏,并且
使各个游戏之间能相互联系。幼儿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也增强了,
角色间的关系更复杂了,游戏的集体性增强了。而大班幼儿能运用已有经验,
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独立地提
出主题、选择伙伴、发展情节,能够充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同时相互交往、
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大班幼儿广泛地与同伴
交往,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设计游戏和评价游戏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游戏经验
分享法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
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
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
只是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
(四)适时介入,促进角色游戏深入开展。
在幼儿游戏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矛盾,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教师的介入游戏应该经过设计,目的是让游戏持续而非令游戏脱轨。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幼儿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并且角色游戏是幼儿当家,教师的介入是为角色游戏聚焦并且予以扩充。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都应本着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
1. 当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
幼儿在遇到问题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
这时幼儿会想到叫老师来帮助解决,往往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
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当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求助等给予回应。因
为幼儿出于对老师的信赖感才会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教师一旦置之不理,
幼儿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当然在教师回应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一定要
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敷衍了之,也不能直接告诉幼儿方法。
2.当幼儿间产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
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之后,才真正有了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交流的活动。
然而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此时,教师不能立即介入,可以在
一旁仔细观察,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跟多的真实的交际空
间,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无法通过自
己的方式解决冲突时。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以帮助幼儿消除冲突继续游戏。
3.当幼儿游戏中产生困难时。
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继续开展。此时教师
要在观察与判断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幼儿。 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让幼儿自行探索解决方案。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教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五)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议活动。
通过评议可以引导游戏方向,肯定良好的行为,对游戏中有教育意义的言
行予以强化,还可以解决争议,提出改进措施。这是教师影响游戏、增强游戏
教育作用的很好形式。角色游戏的评议应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应给幼儿造
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
中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让幼儿互相交流,再集体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
幼儿的分析能力,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有助于游戏质量的
进一步提高,以促进角色游戏的深入发展。如:教师发现一位幼儿扮演“机器人”
很认真,他能模仿出“机器人”的动作及僵硬的语气。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
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
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
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
造性,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将角色扮演融入到区域游戏中去,为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
广阔的空间。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孩子的交往认知、
语言、生活等综合能力在区域活动中得到了全面发展.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自
主互动中,孩子们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多种经验。同时我们又能感觉到孩子是快乐
的,因为他们的兴趣、潜力、自主性在游戏中得到了充分的宣泄和表达。这样一
来,孩子在游戏中的角色就活了起来,而要想区域活动真正的活起来,更生活化,
更个性化,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反思-在实践-在
反思,使幼儿真正地称为游戏的主人,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
展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我们的区域活动才会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萍,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时机,早期教育,2008.
[2]包文霞,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早期教育,2009.
[3]陈琦,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教育科研论坛,2007.
[4]陈颖,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幼儿教师网,1993.
[5]宋芳,幼儿园角色游戏与指导,中国儿童教育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