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欺负行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直接欺负和间接欺负。而根据行为的实施方式,又可以将欺负行为分为身体欺负、言语欺负和关系欺负。这几种欺负方式在幼儿中所存在的程度不一样,身体方式程度最高,间接方式程度最低。
二、幼儿欺负行为的成因
(一)从欺负者自身分析
(1)欺负者的内部缺陷
我们可以把欺负者分成两类自信的和焦虑的欺负着。自信的欺负者具有安全感,受伙伴的欢迎,而焦虑的欺负着则恰恰相反,他们没有安全感,也不受伙伴的喜爱。当欺负着受到外界的挑衅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觉得周围隐藏着一些不利因素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暴力来处理事情。虽然从所处地位来看,欺负着属于强势一方,但是他们的内心同样有着一些缺失。他们缺乏安全感,外部环境和他人会给他们带来不安,这就导致他们欺负弱小的人,并依此来获得自我的认同,并建立其社会地位。通过这个角度来观察,欺负者的行为也是一种代偿作用的外在反映。而且,有的研究者认为,欺负行为是欺负着的一种策略和方法,通过这种行为以适应社会。一方面,通过欺负行为,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控制他人的行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欺负行为也能为他们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如果持续通过欺负行为得到了利益和满足,那么欺负着就会把欺负行为固化成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
(2)欺负者异常表现
从体型上来看,欺负通常比较高大,他们具有力量大的优势,而这也是他们持强凌弱,欺负弱小的一个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幼儿都比较“调皮”、“不听话”,“是坏孩子”。幼儿在这个年龄段时,他们对道德的评判标准还是“好孩子”和“坏孩子”。大部分的幼儿能够知道,欺负别人是不对的,欺负别人的孩子是坏孩子”“他很坏”。然而,幼儿对事情的评判依然是以对行为的结果为基础的如“别人欺负他,他就欺负别人”“他抢他的书,他抢回来”“他不让他一起玩,他就打他”等等。能从意图和动机上对欺负行为进行思考的幼儿只占很少的比例。欺负者品质不好包括欺负者缺乏同情心与道德情感,部分幼儿做出这种归因(如,“他最坏”“他撕书不给小朋友看”“他不好,他欺负好的”)。
(二)从受欺负者分析
(1)欺负者的异常表现
如果一个人在外貌、语言、穿着等方面与常人不一样,那么他就很可能受人欺负。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观测能力也比较差,因此受欺负者的另类表现一般只是处于比较具体、肤浅和直观的认知。例如,“他很矮所以就被欺负了” “他很小”“他调皮” “他不是好孩子”等。幼儿还无法正确的认识受欺负者的具体表现特征。大部分的幼儿觉得,“不听话”和“不是好孩子”是被欺负的主要原因。通过更深的调查得出,很多幼儿觉得受欺负者不听老师、父母和同伴的话,所以被人欺负是很常见的事情。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认为,幼儿还处在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阶段,同伴是否遵从权威是他们对事情是非的评判标准。在这个阶段的幼儿会根据道德结果对同伴进行定向评价,他们往往看重事情的客观结果,但是忽略了欺负者的动因。比如,有少部分的幼儿觉得,受欺负者被欺负的原因是受欺负者比较小气、不懂得分享。另外,受欺负者自身的某些特征也是他们遭受欺负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欺负者除了在身体或生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外,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比较自卑,缺乏自我价值,在和同伴的交往中不受同伴的欢迎,经常被排挤。而这在特定的条件下就会成为受欺负者被人欺负的“客体”原因,导致幼儿变为遭受欺负的目标 。当幼儿长期具备一些受欺负的因素时,他们很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一直遭受欺负,而这会对受欺负者造成深远的不良影响。幼儿比较活泼,他们对待外部的刺激太敏感,情绪也不稳定,而这种性格会导致他们被人欺负。当幼儿越来越大,他们的性格就会逐渐成型,一部分被欺负的人会摆脱被欺负的情况,但依旧会有一些幼儿长时间被身边的伙伴欺负。因此,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并对欺负行为进行制止和干预。
(2)受欺负者的敌意意图
有的幼儿觉得,欺负行为的出现是受欺负者自身的原因所导致的。比如,“他调皮,一直制造麻烦” “他先动手打别人,然后被别人打了”“他先抢别人的玩具,然后就被人打”“他明明自己摔倒了却说是别人推他,就被欺负了”等等。被欺负的幼儿的行为不对是他们被人欺负的重要原因。幼儿一般不会同情受欺负者,他们觉得被人欺负是被欺负者自己的原因,因为他们不受同伴的欢迎。受欺负者的应对反应对其受欺负程度与同伴关系中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假如幼儿经常被人欺负,但他的一些行为比较亲社会,那么身边伙伴对他的印象就会变好,进而被伙伴接纳;假如受欺负的幼儿以攻击的方式回应,那么就会被更多的伙伴讨厌。当幼儿不善于同伙伴交往、缺乏社会能力和认知水平的时候,他们就不能很好掌握别人的心理和动机,无法正确判断别人的意图和情绪,这些幼儿就会在人际吸引力方面比较欠缺,更容易被人欺负,不受身边的伙伴欢迎。
三、教育建议
如今,幼儿园中发生欺负行为的现象已经越来越频繁,这个问题的危害很多。一方面会影响幼儿园里的和谐友好氛围,另一方面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幼儿以后适用社会,进而引发其它幼儿行为问题产生。幼儿是否会参与欺负行为,以及能够抵制该行为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幼儿对该行为的理解与认识 。老师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对幼儿的成长影响巨大,帮助幼儿,防止他们陷入欺负行为,是老师的责任与义务。老师应该及时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教会他们如何与同伴相处,培养健全完整的人格。在这里,针对幼儿的欺负行为及其防止方法,笔者有几点建议和意见。从心理理论上来看,幼儿某种程度上已经有了发展,然而在对于意图和动机等还不能很好把握。这一方面取决于幼儿的个人经验的内化和认知观的成熟,另一方面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引导。老师应该多鼓励和肯定幼儿的积极归因方式,多对他们的消极认知加以引导和暗示,帮助幼儿形成正确认识和看待幼儿欺负行为。比如,有些幼儿认为是他人的敌意是欺负行为发生原因,伙伴是出于报复心理实施的欺负行为,有意对他们进行伤害,属于一种工具性行为。老师应对这种有这种原因的幼儿进行帮助。通过访谈可以得知,对于幼儿来说,完整表达他们的意思通常存在困难,因此他们会采用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实现他们的目的。老师应该在倾听、理解他们上,对幼儿进行帮助和引导,使幼儿懂得:不能通过欺负行为来谋取利益或者控制他人,欺负行为也是同伴所讨厌和抵制的。对幼儿存在的消极的内在归因进行改善,进而改变他们对欺负行为的动机和看法,达到改变他们行为的目的。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与幼儿一起看图画书的方式,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欺负行为,欺负行为有哪些表现方式以及其危害,从而教会他们学会保护自己。除这之外,通过游戏能够引导幼儿学会认知策略(例如:如何处理问题、如何理解规则等)。借助“办娃娃家”、“警察抓小偷”等游戏,能够很好的学习如何处理欺负行为,可以帮助老师去很大限度挖掘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潜力,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去感受体验他们所扮演的角色的一些心理状态,比如角色的愿望和情感。比如,《狼与小羊》、《老鹰捉小鸡》等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在这些游戏中,他们可以扮演狼和老鹰等强者,也可以扮演小羊和小鸡这些弱者,通过扮演,幼儿能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有利于幼儿之间的协作、竞争等,可以引导幼儿了解交往的规则,学会如何去控制自己,如何更好的与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