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对幼儿日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其核心是这年龄段幼儿的怎样有效的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家庭中,还是备受关注的。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就会时不时的问一问老师:“我家孩子上课怎么样呀,平时做活动的时候积极吗?”这些问题,几乎每天都会有家长再问。反过来思考,家长为什么要这样问呢?主要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学一点,现在的社会竞争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在起跑线上。正是因为这样的重视。反而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个成语叫“适得其反”。
一、幼小衔接中的一些问题
(一)家庭方面
1、急功近利:许多父母认为,当孩子到了大班下学期时,就应该加强学习,总认为“孩子要赢在起点”,所以就出现了加班加点的现象,导致孩子消化不良。有的幼儿可能会出现不想学,讨厌学这样的情况。
2、重心偏移:不少父母过分重视片面知识的灌输和局部技能的训练,如规定孩子每天抄50个汉字,20道数学题,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于是就随波逐流。不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在为孩子考虑,帮助孩子让他多学一点。但是事实上呢,并不是。就类似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够完整,长此以往会对还的手部发展造成影响。
3、提前授课:有些父母买来了小学的教科书,在家长和补习班的辅导下给孩子布置作业,要求孩子按时、按质完成,占用并减少了许多玩耍的时间。过分的占用孩子娱乐的时间,只顾死学习会孩子以后变得很呆板,除了学习其他的都不会,缺少锻炼。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而且学前期幼儿主要以游戏为主,家长过分要求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孩子成长。
4、追求名牌:有些父母认为应该给孩子找一些有名的小学,如私立小学,寄宿制小学或名牌小学,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输在起点,因而对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但却很少考虑到孩子自身的条件,自己的家庭条件等,出现了盲目跟风,攀比等负面现象。有的时候也会出现,孩子有点不自信,遇到事情觉得可以依靠一下自己的父母,反正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不用担心,从而体现出没有责任感这一现象。
(二)幼儿园方面
1、幼儿园和小学缺乏联系:在学习生活中,幼儿园主要以游戏为主,主张自主学习、发现学习,没有许多制度制约着他们,而进入小学,老师、学校族中的是最终的教学成绩。即使是一年级的儿童都被老师灌输很多东西,没有玩耍的机会,同时还有许多规章制度制约束着,让儿童过早的失去学习的兴趣。在人际交往上,在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在一起,而进入小学,教师和学生的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同学间的交往似乎也没那么频繁。这样的跨度,适应能力较强的幼儿那么就没事。但是如果适应能力不好的幼儿,突然一下变成这样的形式,会让幼儿产生恐惧害怕,从而也不能好好的学习。
2、幼儿教育小学化:许多人都认为提前学些小学的东西,等正式升入小学时就不会有大的压力,为入小学做好准备,因此,在某些幼儿园老师们就会将小学生的一套做法搬到幼儿的身上。例如,上课回答问题就应该举手、上课时要专心听讲不左顾右盼、不做小动作、要集中注意力等。老师在上课讲知识时只是一味的灌输,缺少像教幼儿那样生动的教具、视频以及游戏等活动。其实幼儿园开设小学课程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以及幼儿园的生源问题,却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小学方面
幼小衔接中,小学的协调工作往往被忽视。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不管是生理上,心理上,都要发生一点的改变。然而这个时候对于一些幼儿来说,她们是不愿意的,因为过多的学习,让她们觉得小学很恐怖,抗拒,不想去。换句话来说,也就是不敢。
二、对于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家庭方面
1、避免急功近利:对于家长迫切的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问题,家长不必急功近利,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课程学习。没事的时候,可以跟幼儿普及一下,小学的生活。生理上过得好,对幼儿的心理也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2、找对学习重心:由于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小肌肉发展还尚未成熟,不能让孩子过多的书写,保持一个姿势,这样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伤害,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的状况。偶尔也可以带着幼儿出去走动走动,玩一玩幼儿感兴趣的。让幼儿觉得,在学习之余,我还可以有自己的乐趣,而不是一味的死学习,从而激发他对学习的乐趣。
3、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同样,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孩子选择适合儿童的让他产生兴趣的课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幼儿对学习产产生了兴趣,他才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极大地积极性。有了兴趣,幼儿觉得学习有了动力,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的轻松,愉快。
4、避免追求名牌:对于让孩子上学是否应该去好的学校,有很多的说法。作为家长不能只考虑自己,还因考虑自己的家庭状况,孩子的自身条件等问题,不要出现盲目跟风、攀比等不良现象。因为有的时候,一味地跟风也是会出问题的。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情况来选择小学的学校,虽然她们现在还不具有选择的能力。但是她们有选择的想法和意图。
(二)幼儿园方面
1、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园从小班开始到大班毕业都要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只是小班与大班教育内容与侧重不同,如小班学习大小便自理、洗手等大班应注意物品的自我管理如整理书包、文具等。对幼儿从小开始进行一些自理能力的培养,会让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有信心。
2、自信与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赢利用一切学习、表达、表现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恶习中的动,体会在集体学习中的快乐,这样幼儿入学后很快融入到小学的集体中,不会产生落后感。通过一些自我表达,会让幼儿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从小班就开始的话,等到上小学时,幼儿就会有更多的自我想法。
3、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幼儿终身受益。所以进入大班后,注意培养良好的学惯,也可模仿一年级的排座方式,两人用一张桌子,以激发幼儿当一名小学生的强烈愿望增强其自豪感。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看图书的习惯,一直到大班。这样的话会让幼儿再进入小学时能有个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提高幼儿的知识面。
4、消除幼儿园功利化思想:幼儿园不能只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和本园的生源问题为开设小学化课程,作为幼儿工作者我们应该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开设适合幼儿的课程。
(三)小学方面
1、低年级教学要适合学生特点: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多关注幼儿园教学形式与特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引领学生向小学课堂与学习形式接近。这样,使新入学的学生不会产生“突然”或“完全不同的感觉,减少心理压力。在单纯的文化课教学中,如语文,数学等可以与音乐、体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提高新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经常教导新生遵守上课规则,作息时间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引导他们比较一年级与幼儿园大班生活的不同,激发他们“我已经长大”“我要学知识的责任感。
2、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环境:一年级应进行室内墙壁美化,使新生一入学就有一种置身于快乐的环境,轻松学知识的心理氛围。教室里可以种植着各种植物的自然角、科技角、图书角等。还可以将评比栏上的优、良、及格、不及格等评语改为笑脸、没表情的脸和哭脸,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写上“我长大了”“我能行”“相信我”等提示语,这样就可以减轻儿童刚入学的心理压力,消除儿童的疲劳,经力不集中,自信心低,害怕上学等不良现象。
3、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目前,由于很多地方教育发展不完善,教育设施不健全,所以可以定期开展学前教育的理论学习和业务交流讨论,及时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举办基本功比赛,提高幼师舞蹈、绘画、演讲等专业技能。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逐步使师资配备走上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轨道。
所以说幼小衔接,在当今社会还是很重要的。尽管很重要,但是不管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计划去执行,还要有提前的观察,不可盲目的开始、跟风,觉得别人做的都是对的。这样做不管是对幼儿还是家长都是不负责的。对于幼儿来说,父母是她们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父母的决定有可能决定她们的一生。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拼尽了力气将一个小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那么父母就要为他们负责。所以教育培养幼儿要讲究方法方式,不可肆意妄为。
我希望通过在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为儿童的正确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过度桥梁,使儿童进入小学后能够有自信,独立的态度开始小学生活,有利于促进儿童更好的学习成长。我们相信,通过家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幼儿在进入小学生活后一定可以顺利适应,很快进入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