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了幼儿园开学的时候了,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正在处于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和过渡阶段,大部分幼儿总会有哭闹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幼儿分离焦虑的一种信号,当幼儿出现分离焦虑的时候,如果不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怎样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稳定幼儿的情绪成为这一时期幼儿教师的工作主要任务,就理论而言,主要和幼儿的认知能力,就实践而言,主要是环境的变化,老师的态度,和家长教育幼儿自身的素质有关,根据以上对焦虑的分析,归纳以下几种缓解策略;一、适度转移策略(情感转移、语言和游戏转移),二、适当宣泄策略。三、适度肯定策略。四、家园互动策略,对于不同的孩子所表现不同焦虑,应采取适宜的缓解策略。
关键词:焦虑、类型、产生原因、缓解策略
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幼儿因为对周围某事或物感到紧张和不安的反应,分离焦虑多发生在6岁之前,幼儿分离了自己熟悉的家人和周围的环境,从而到了一个新而陌生的环境,小朋友也是陌生的,孩子的分离焦虑就更明显了,担心与父母和其他依恋者分开,有的仅表现在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但亲人走后转为正常,有的亲人分离后还思念着,整天情绪很坏,容易哭闹,有的则神情紧张、呆板、不哭闹、独自坐着等等,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暴躁型 二、波动型 三、恋亲型。
具体表现:暴躁型的孩子:一般脾气急躁,但他们比较爽快,干脆,孩子的应变能力较强,闹过之后很快能平静下来,比如小朋友入园第一天,刚接过她又哭又闹,家人走了之后,过了一会就安静下来,并没有反复哭闹的现象。
波动型的孩子;一般比较情绪化,容易被新的事物和坏境所吸引,但是过了一会又会想家,比如豆豆小朋友第一天入园,奶奶带他来园是,并不像其他幼儿一样哭哭啼啼,而是会好奇的玩起桌上的玩具,,过了一会,玩腻了,于是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之后又哭闹要回家。
恋亲型的孩子:独立性较差,一般在家都得到父母和长辈过分的宠爱,他们不愿意离开朝夕相处的亲人。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了,不能独立地过集体生活,我班的欣怡小朋友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第一天来园,未进班就哭得像个泥人似的,紧紧搂着妈妈的脖子,她妈妈也不放心的样子,对她说“你别哭,我再陪你一会儿。”此时,她的哭声稍稍停息,当她妈妈看她不哭准备离开。
幼儿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经过较长时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对于幼儿为什么会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环境方面
幼儿从家庭迈入幼儿园,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被称为“心理断乳期”。
不但幼儿的生活环境改变,幼儿的心理环境也改变了,分别有以下几点进行
说明
1. 幼儿周围关系的变化
在幼儿入园之初,见到的教师和小伙伴是陌生的面孔,容易使幼儿感到不安全。现在的许多家庭中的孩子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而由于幼儿园中一个班的配置大部分为两个老师,,所以幼儿面对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同伴、老师及阿姨,会产生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但老师无法像家里的爷爷奶奶一样,一对一甚至是几对一的对幼儿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及关怀,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给幼儿心理上的安慰。幼儿独处的时间变多了,幼儿独自午睡,没有爸妈或爷爷奶奶的陪同保护,独自吃饭,独自面对幼儿园中的老师、同伴,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要学会与同伴相处,要知道听老师的话,这样一来,就会有心理落差,有时也会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因此,幼儿会感到没有亲切感,安全感。
2. 幼儿的要求变化
根据《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子目标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中目标2为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点说明幼儿园对幼儿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反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还反映在生活与游戏中,如自己吃饭,自己脱衣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要求比在家中高。
3. 幼儿生活的固有形式的改变
幼儿在家中的生活规律不会像幼儿园一样有固定时间的一日生活时间表,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盥洗,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起床,有的家庭中生活作息比较随意,一切以幼儿的意愿为中心;所以会有有的幼儿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懒觉等,而有的幼儿则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不会在家中睡午觉。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部分幼儿不愿来幼儿园的原因包括他们不习惯固定化的生活制度,觉得在幼儿园里喝的水,吃的饭都和家里的不一样,感到不习惯;有些孩子则是在家里养成了挑食的不良习惯,所以不爱吃幼儿园提供的饭菜;有的幼儿则在家中从来不喝白开水,而在幼儿园提供的饮水都是白开水等。
(二) 家庭的因素
1. 家长的教养方式。
会在平时注意不娇惯孩子,注重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结交伙伴并与新伙伴一起探索、玩耍,其幼儿就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他们的情绪也较少出现问题。而对于一切包办代替、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孩子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则需要较长的适应期。有一些孩子会由于环境的巨大转折差异而在生理情绪上出现问题。如有的孩子因过分哭闹和情绪的不安,而出现夜惊、梦魇或者腹泻、生病等问题。
分离焦虑和缓解策略
根据以上对焦虑的实践的研究,归纳了以下几种缓解策略。
适度转移策略
适度转移策略包括情感转移,语言转移和游戏转移。
1,情感转移就是将幼儿对亲人的依恋转移到老师的依恋,例如: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教师可以叫他的小名以让幼儿感到亲切,同时尊重幼儿在家里的习惯,抱娃娃睡觉,拍着搂着睡,摸摸他,亲亲他,,让幼儿有一种亲切感,从而消除陌生感。让幼儿对老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以缓解失去依恋引发的分离焦虑。
2、语言转移策略:教师通过语言来分散他们的焦虑。例如:给幼儿讲故事,向幼儿提问题。“幼儿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教师和你一起玩行吗?”“哇,今天的饭菜真香,味道好极了,“你真棒,会自己吃饭”通过语言来引导,以达到缓解的目的。
3、游戏转移策略:针对幼儿注意力不稳定、情绪变化快,这一特点采取游戏转移方法来缓解幼儿分离焦虑,教师扮演幼儿喜欢的人及动物作表演。喜欢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这样,通过讲故事把幼儿的一日教学活动贯穿在游戏中去,使孩子们的注意力迁移到幼儿丰富的活动之中。
适当宣泄策略
在阅读<<倾听孩子>>,在阅读当中,特别是书中的“要理解孩子对哭的需求,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的观点,对我原来的观点产生很大的冲击,原先认为,孩子哭,孩子闹是孩子自我中心,认识到孩子的哭闹是有原因要理解和宽容孩子,从而转化为健康的情绪和意识。
适度的肯定策略
每当幼儿获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例如儿进餐时能自己独立的吃饭。当幼儿能快乐的自己午睡时,能和老师问好,和家长说再见时,特别是新入托的幼儿一边哭一边往里走时,老师就用“糖果”、“小玩意”、“小红花”等给予肯定、表扬。强化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向稳定行为发展。
,四,家园互动策略
“幼儿园为孩子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充满亲情的家庭式生活、学习环境。使孩子有一种家的感觉,让幼儿在宽松、亲和气氛中生活,在幼儿入托前带孩子在园中走走、看看、熟悉园里的环境,减少陌生。这样,有利于较快的融入集体;其次,家长焦虑现象的发生,应以积极的语言和行为为幼儿入托树立信心,及时和教师沟通幼儿在家的一些习惯和情绪表现。
总之,幼儿的不同气质类型,生活经历,教养方式等使幼儿的适应能力各不相同,有针对性的缓解策略将有助于控制孩子不良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分离焦虑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运用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要适度采取适宜的缓解策略,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