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游戏精神回归与重塑
从实际教学来说,幼儿教育中的游戏精神并不一定要以游戏为载体,应当要体现在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游戏精神更多体现的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非教学手段。因此针对幼儿教学中的游戏精神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一、坚持“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从幼儿的角度尝试理解儿童
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以幼儿的角度来理解他们的一些特殊行为,不能以一名成年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殊不知孩子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正是这个世界最可贵的东西。而在具体教育中,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则表现为好动、好模仿、好摸索,而这些在很多教师的眼中则是上课不认真的表现。因此教师应当要多从幼儿的角度来理解他们,多多采用游戏的方式来吸引幼儿的主力已,合理的引导,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空间,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
(二)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儿童
一直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依然将儿童的知识教育作为第一位,从而将儿童锻炼成一种唯唯诺诺的形象,进而符合自己内心“好学生”的形象,而很多时候正是这样的行为阻碍了儿童的成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中,对于解放儿童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一要解放儿童大脑,其二要解放儿童双眼,其三要解放儿童双手,其四要解放儿童空间,其五要解放儿童时间,其六要解放儿童的嘴。可以说陶行知的解放儿童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的中心思想在于将儿童从传统千遍一律的教育行为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足够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想象机会,从而让幼儿的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具体表现到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在满足课本教学的基础之上,从幼儿的思想发展出发,建立以“动手、动嘴、动脑”为一体的游戏教育新课程,从而开发幼儿的综合素质。当然对于很多教师这样的要求可能比较高,不过我们不能因为要求高就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否则幼儿教育必然难以成功。
二、坚持“本色、底色、特色”的基本教育目标
(一)基于幼儿本真性开展游戏教学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活状态与成年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嬉戏、玩闹、梦想,因此儿童的生活本色即是游戏,在他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惊喜,他们可以在生活中率性而为。可见,儿童的本身生活就是一种游戏生活,在这种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无忧无虑、天真率直。因此在开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充分认识到幼儿的本真特点,合理制定教育目标。
(二)明确幼儿全面发展新目标
所谓幼儿的“底色”也就是指儿童全面发展目标。自从1999年开始提出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已经将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我国实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着明确的指示,幼儿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建立与幼儿身心发展相符合的合理期望,科学合理的实施保育与教育,本着快乐的基本原则,让游戏充满幼儿的教育过程,从而保证幼儿阳光的心态,让他们在“爱的教育”中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三)追求儿童的特色发展
所谓儿童的“特色”发展即追求儿童的特长,发展幼儿的个性,从而实现其发展性目标。虽然说目前我国很多政策文件中已经对幼儿教育的目标给予了明确,不过就幼儿个体来说,每一个幼儿都有着自己的特点、爱好、性格等,他们的成长也有着自己的特征,自身发展也存在着自己的特长和缺点。因此在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要保证儿童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目标完成,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个体性。比如有的幼儿生性活泼好动,有的幼儿则比较安静,还有一些幼儿分别表现出歌唱、绘画等不同方面的爱好,因此在制定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的体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目标,从而实现整体性与差异性。
三、努力追求教育过程的互动、活动与灵动
(一)民主与和谐的互动
“教学互动”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幼儿游戏教育过程中要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民主、和谐的互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在实际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主动性地位,教师往往决定了幼儿的游戏行为,自由游戏的权利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针对这一方面要进行改善。首先,教师应当要处理好于幼儿之间的关系,积极有效的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游戏过程中应当要承担好引导者的角色,合理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而非决定他们如何开展游戏。其次,教师应当要努力为幼儿营造出愉悦的游戏氛围,对于游戏过程中不同幼儿的表现要以肯定的态度对待,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表扬来提升幼儿的游戏积极性,从而强化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幼儿设计出不同的游戏,同时采用不同的互动模式,从而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求。
(二)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教学思想中,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将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主要发挥着知识传递者的作用,采用的教学模式往往也是填鸭式方法,而这显然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因此教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改变活动内容。例如“老师在春季带领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出去郊游,而郊游的目的地正是学校周围的天地,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更多认识自然,了解田里的农作物。忽然大家看到田边的一头牛,大家非常的兴奋,围着这头牛进行观察讨论,于是教师立刻将这次活动的目标改为观察牛,并让幼儿们分别将自己眼中的牛说出来。”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对于无法预料的事情有着良好的处理能力,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游戏精神。
(三)宽松的灵动空间
所谓“灵动”也就是改变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从而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活动。为了充分体现游戏精神,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幼儿更多的权利,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不能以纪律等规则一味的去压制幼儿,限制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如在进行绘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书本,而不是由教师来进行书本内容的讲解,从而看看幼儿对于书本图片的理解,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则要进行及时的引导,对于幼儿的理解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这样才能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快乐。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无论是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方面,还是教育目标的设定,亦或者是教学过程的开展等方面,都需要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对待,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和内在需求,提供符合幼儿游戏精神的教育过程,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进而实现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幼儿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不过从实际幼儿教学来看,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把握好游戏精神是做好幼儿教育的根本。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游戏精神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时所有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不断的研究,从而为推动幼儿教育发展作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