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育,尤其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很多问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也由此产生。所谓的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指一些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错误观念,提前对幼儿进行了小学教育。比如提前把汉语拼音、数学运算、学写汉字等一些小学才会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纳入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更有甚者,有些幼儿园把学前班当成是小学的“预科班”。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似乎学习成绩和分数成了幼儿教育的唯一成果,全然忽视了对幼儿的性格培养以及幼儿的心理健康。这种畸形的教学方式日趋严重,且呈现蔓延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面临这一现象,如何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成了幼儿园教育最为棘手的问题。本文,我将以学前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与形成原因,以此为基础探讨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不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危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学龄前的幼儿,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较弱,过早过多地进行系统和规范性的学习,不利于幼儿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的近视、驼背等一些不良症状的产生,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
(2)容易使幼儿产生厌恶和抵触的情绪。幼儿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得到的只是一些消极和负面的情绪。长此以往,幼儿就会认为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他们只是个学习的机器。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容易产生还没有真正上学便已经厌学的情绪。
(3)扼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是一个教育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的仅仅是一味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从而忽视了孩子在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想象力和观察力等多方面的能力,不利于幼儿智力的全面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
(4)扰乱了小学教育的秩序。由于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程度不甚相同,造成了幼儿在入学时的基础参差不齐。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很难针对新生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教学。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的产物。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升学标准。高考制度,更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制度下,以分数作为学生优秀与否的衡量标准,以升学率来评判一所学校及教师团队是否优秀的教育形式成为了主流。应试教育的影响已经从中小学的教育延伸到了学前教育,导致各大幼儿园和早教机构过早地灌输应试教育的相关知识。
(2)现代社会发展的大环境。
社会变迁加速的基础和动力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根本上是依赖于教育发展的。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的社会,要想成为公务员、社会精英、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丰厚的财富资源,学历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人们认为只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在社会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把教育视为走向成功的通道,这种对教育的期望也就延伸到了学前教育。
(3)家长的错误观念。
在中国人的生活形态背后,最大的动力支持就是对子女发展前途的期望。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虽然剧情有些夸大,故事更具戏剧性,但却是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以及父母对自家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更是把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作为人生的信条,把考试和分数当做是获得广阔发展前景的唯一机会。为了子女能有个幸福灿烂的人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由此产生。此外,一些家长存在攀比的心理,把孩子的成绩作为炫耀的资本。导致家长忽视幼儿的身心健康,坚持让幼儿接受超前的小学化教育,拔苗助长,以期提高子女在应试教育中的成功几率。
(4)幼儿教育自身存在的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幼儿园实行自收自支,幼儿园的经费问题成为了幼儿园发展的一大问题。特别是一些民办的私立幼儿园,自负盈亏,成本包括教师薪资、房租、装修、奖金等,这也就逼迫着教育机构不得不与金钱捆绑在一起。为了满足自身的经济利益,以升学率与知识灌输作为招生宣传点,违背幼儿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次,一些地区公办幼儿园逐渐减少,公办幼儿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难以发挥,民办幼儿园便失去制约。这些高收费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他们认为只有“高度专业化”的幼儿园才能吸引孩子喜欢幼儿园。再者,从幼师资源来看,幼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育理念上也是有所欠缺,难以科学地把控幼儿教育内容,从而导致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向小学化方向演化。
三、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对策和措施
(1)教育形式改革
教育部门应加快全国范围内的教育形式改革,将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首先,幼儿的天性是做游戏。学前教育可以将游戏带进教学活动,边玩边学,通过游戏向幼儿传递知识和经验,合理刺激幼儿的大脑神经发育,帮助幼儿全面的开发智力。其次,学前教育可以利用一些娱乐方式(如:讲故事、唱歌、跳舞、鼠来宝、绕口令、朗诵比赛等),将知识植入幼儿的大脑中。让幼儿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此外,一些集体游戏和活动(如:春秋游、参观博物馆、看电影等)也可以将知识传递给幼儿,强化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更大的益处,使其受益终生。
(2)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育目标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分数至上对学生创造人格和教师教学风格的消极影响。改变传统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需要家长和幼儿园两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我们要改变家长的错误观念,让家长充分认识到小学化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危害。其次,幼儿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能片面地追求知识和分数。应从实际出发,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为幼儿未来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此外,要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教师还应该树立科学观念,以幼儿发展为本体,学会换位思考。不能以成人的思想和行为标准来要求他们,让幼儿自由、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起来。
(3)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我们要对幼儿教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业务培训等指导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牢固教师全面育人的思想,把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实施、努力实践,彻底改变和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象。
(4)完善幼儿教育机制,科学管理
政府或相关教育部门应密切关注幼儿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在财政方面加大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拓展学前教育资源,缩小教育资源和师资资源的差距。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执行幼儿园和教师资格制度,科学管理,规范幼儿园的办学。对于一些不符合条件的幼儿园要及时关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
(5)密切关注“幼小”教育沟通,做好“幼小衔接”
长期以来,“幼”“小”都忽视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方面应有的区别和联系,造成了目前幼儿园与低年级小学在教育内容、形式、要求等方面缺少过渡,出现“脱节”现象。因此,做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至关重要。幼儿园与小学要经常联系,适当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幼儿园要在培养幼儿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以及学习的兴趣培养等方面下功夫,为幼儿顺利步入小学生活做好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减轻家长的顾虑。
一直以来,我们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素来是“传道授业解惑”,似乎老师更像是一台知识的传声机,然而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至理名言却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是前提和手段,“不教”是目的。所谓“教”,重点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启发、引导和培养能力。所谓“不教”,是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学生拥有自己学习的能力。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无助的生物体不断学习,最终成长为一个独立社会人的过程。学习不是学前儿童的主要任务,然而学习恰恰是我们成人的任务。只有热爱学习的成人才有资格教育儿童,才有资格从事幼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