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幼儿时期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对当前幼儿健康成长和教育策略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身体健康教育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应该看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同等重要的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究竟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绪良好,个性健全,能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协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标准的心理状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长处、短处,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一个现实的、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对于办不到的事,也不会苛求自己。
2、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发展的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确的生活目标,有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困难和逆境面前能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并不断前进。
3、能和他人友好相处,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对人对事都能采取和睦相处、友好对待、克已让人的态度;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能采取友好宽容的、公平的、有理有节的方式处理,容易与他人合作和相处。
4、主动适应环境,顺应社会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调整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不是环境顺应自己,而是使自己适应环境。在任何复杂的环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个性上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扬长避短、适应环境需要的应变能力,无论是在艰苦的逆境中,还是在顺利环境中,都能很好地发展自己。
判断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难用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所以一般学者认为,应以整个行为的适应情况为基准,而不要过分看重个别症状的有无。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就可以帮助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儿心理教育是以“幼儿为本”,也就是把孩子当成与大人有着平等人格的人来关照,老师在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同时,切莫丢掉“尊重”与“平等”,这两种当代人文意识,老师不仅仅是蹲下来与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将大人的架子放下来,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虽小,但却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一种来自老师“母爱”般的关照,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老师的温情关照下健康的成长。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家庭环境。现实中,由家庭环境所引发的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例如,部分家长经常因琐事而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甚至厮打,由此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埋下了暴力的种子;还有部分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苛刻,一旦稍有不如意,轻则辱骂,重则虐打,导致孩子自幼就逆反心理极重,不愿意听从教导。殊不知,这些源于家庭环境的消极因素,不仅将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还将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此外,还有来自亲属长辈宠溺而产生的影响。孩子是家庭的掌上宝,自幼受父母及长辈溺爱,依赖思想相当严重,而这极易使得幼儿养成骄纵、任性等不良脾性,惯于随心所欲,当他们的要求能够被满足时,就心情愉悦,遭到拒绝时便情绪低落,甚至大吵大闹。因此,如未能及时、正确地加以引导,进行科学、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极易引发幼儿在行为举止上形成暴躁、偏激、易怒等问题,在心理上产生盲目自满、自卑、厌烦等问题。
四、幼儿心理的健康教育
三岁到六岁的幼儿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是的幼儿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予他良好的心理教育,他会健康成长;如忽视,则反之。幼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与模仿能力,他们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特别容易受周围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师、家长帮幼儿进行心理调节和疏导。由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处于“幼儿园---家”两点一线的状态,因此,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需要家园密切配合。
(一)、父母在家中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教育
首先父母们要想到幼儿心理问题,这就必须要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他在想什么,平时注意幼儿的言行,多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幼儿做错事时不要武力解决,不要轻易对幼儿做承诺,说过的就必须要实现,为幼儿在心灵上建立一种“言行必果”的心态。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独立能力和抗压能力,幼儿有成绩是要尽量表扬,当然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在学习上,要有与幼儿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心态,激发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在园中对幼儿心理的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幼儿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适应幼儿园环境,学会与小朋友和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和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上“幼儿园恐惧症”。 2、尊重幼儿 马斯洛说过这样一句话:“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重之上。”尊重幼儿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和谐发展的保障。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安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罚站,要么就不准幼儿参加游戏活动等。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失去最基本的自尊和信心,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内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3、建设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首先,教师应注意自身的心理健康。有的教师情绪沮丧时,态度粗暴生硬;情绪愉快时,就无原则地迁就容忍。教师的情绪波动最容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教师应始终保持平和愉快的心境,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游戏场所,以及有吸引力的玩具,让幼儿在自己的天地里自由快乐地游戏。儿童只有在自己选择的有兴趣的活动中,才能达到专注和自主,此时,他们的困扰就会逐渐减少,食欲与健康也会恢复如常。如艺术教育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爱美天性,使幼儿的人格变得高尚、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4、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在同伴中不受欢迎的幼儿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幼儿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5、加强家园合作
这几年来幼儿产生情绪和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在不断上升。究其原因,大多由社会和家庭生活紧张、家庭变化、家庭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原因引起。所以,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思想及行为必须保持一致。出现问题教师们应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取得家长们的理解和支持,共同采取行动,消除幼儿心理健康障碍,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要有善于观察的眼睛、悉心引导的精神和丰富到位的知识,还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由内至外,从心出发,才能全方位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促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
重视幼儿年龄特点,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育学家陈鹤琴指出:“人生优良品德的奠基时期就是童年,童年时期孩子的语言、思想、技能都要打下牢固的基础。若这根基打不稳固,就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要想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必须从小抓起。但在这一过程中,不可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要学会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即要全面、深入地了解执教
班级幼儿的基本特征和习性规律,不仅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日常,还要深入他们的内心,及时发现幼儿的心态变化或是负面情绪对行为的影响,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纠正和心理开导措施。例如,在引导幼儿了解自我,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可参考下述思路:首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从而懂得“什么是悦纳自己”,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心,善于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重视启发性心理健康教育,借助活动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幼儿普遍存在着好奇心强烈、注意力难长时间集中等特性,对此,可通过各式活动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活动渗透积极的心理品质。比如,可利用生活常见小物件、童话故事、脍炙人口的歌曲等形象化材料进行直观演示;或是组织幼儿以寓言故事为蓝本进行角色扮演、编排小品等活动,以充分调动幼儿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可以和幼儿家长沟通,准备好幼儿喜欢的玩具、礼品等,给每一个玩具标上兑换这个玩具的小红花数量,幼儿在幼儿园积极参加活动、积极回答问题、帮助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师等;在家自己独立收拾好玩具、帮助家长做家务等,予以发放小红花奖励。这样幼儿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喜欢的玩具时,能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既帮助幼儿学会获得他人称赞的方法,又培养了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为建立幼儿健康人格、树立幼儿信心打下坚实基础。
六、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小抓起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注个人的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文明意识的人都知道,对正常人来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其劳动效率及对社会的贡献,而如果一个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则会成为社会的一种负担。古今中外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长。关注孩子长大后未来社会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长,不能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下面这五条: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与合作、尊重别人、乐于助人;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适应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长,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德育教育的标志,是提高幼儿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可能给予孩子应对一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创造的激情与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才是我们应赋予孩子的珍贵财富。作为教师要用爱拨亮每位幼儿心中的那盏"灯",扬起前进的风帆。只要人人都去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就能实现,那么教育这朵花会越开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