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丛书中老师有幸拜读了刘炎所著的《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全书共四章,其中,第四章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模式,把游戏化教学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手指游戏、结构游戏四部分进行阐述, 指导了老师的教育实践活动,让老师和幼儿在语言活动的游戏化教学中共同成长。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活动理论为指导,阐明了游戏的基本概念与幼儿园游戏的特点,论述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提出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实践模式和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宜的变式以及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质量标准,解释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涵义,分析了幼儿园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需要的条件。
设计角色游戏激发幼儿学习语言兴趣。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在《小老鼠普普》语言活动中,活动目标是理解图画故事情节发展过程,感受图画故事人物的幽默感。在带着幼儿学习了故事后,老师让幼儿扮演普普和他的家人们,把故事过程又演一遍,孩子们在扮演和观看中准确的用语言表达了普普失望、高兴地心情。在《爱吃水果的牛》语言活动中,活动重点目标是让幼儿学会用:“请......吧”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为了更好的实现活动目标老师设计了两个角色游戏。在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基础上学牛向主人说话:“请喝杯苹果牛奶吧!”这环节老师为幼儿戴上牛的头饰,端上小杯子扮演爱吃水果的牛,老师扮演主人,让幼儿向老师说这句话。孩子们立刻兴趣盎然,纷纷举起小手想要扮演,说这句话。当一个小朋友表演时,孩子们都静静的倾听,听他说得是否对了,这一过程幼儿主动的、积极的想要准确表达“请.......吧”语言,倾听的小朋友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会了表达。在和老师说话的过程中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这种提升是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的。这一游戏中幼儿不但掌握了语言表达方法也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出色的完成了活动目标。这些都表明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语言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
实施表演游戏促进幼儿主动运用语言。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及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的表演,再现文学作品。由于表演游戏是通过表演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所以也是一种创造性游戏。《纲要》中提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并不是只要跟着老师的话讲就行,而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流,讲话有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始终处于玩中学的状态,他们能在积极、快乐中自觉运用语言,并创造语言。在语言活动《爱吃水果的牛》活动后,分区活动中,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一个小朋友扮演牛的主人,当他来到果树下摘到苹果时,对牛说:“请吃苹果吧,你看红红的,多好看”这里,就是延续了语言活动中掌握用:“请......吧”说一句话的目标,而且能灵活运用,在这里老师并没有提示或复习,角色扮演使幼儿灵活主动运用了语言。红红的,多好看,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情感表达,也是幼儿对看到事情创造性的表达。再如,当扮演牛的小朋友“吃了”橘子以后,端着橘子牛奶来到“主人”面前,对主人说:“请喝杯橘子牛奶吧,你闻闻可香啦!”这里“可香啦”完全出自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他已经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里,想要让“主人”喝了自己的牛奶而劝说的方法,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里既是用对话进行创造性表演,又是文学作品的在现,使幼儿在开心快乐并创造性运用了语言。在小班语言活动《小兔子找太阳》教师以兔姐姐的身份带领着头带小兔头饰的幼儿出现 ,小桌子摆满红红的苹果,黄黄的蛋糕,绿绿的饼干,蓝蓝的饮料。教师问:“兔弟弟、兔妹妹们,今天天气真好,老师们一起出动玩玩吧。吃过什么东西?”在幼儿沉浸在角色游戏中又看到桌上的东西后,很自然的回答,吃了很多红红的苹果,蛋糕店吃了很多黄黄的蛋糕;饼干店吃了很多绿绿的饼干;饮料店喝过很多蓝蓝的饮料小脸变成红红的了。还有的小朋友创造性回答,舌头也变成黄黄的,脸也变成红红的了。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字积极快乐中运用了叠词,并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既完成了运用语言的重点目标,培养了幼儿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目标。
三、利用手指游戏对幼儿学习儿歌类语言起铺垫作用。
《手指游戏》是一种一边念诵儿歌或者韵律,一边协调双手动作变化的游戏。玩手指游戏的时候老师们手做动作、口念儿歌、眼做协调,全身的能动系统只做一件事情,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感觉统合能力、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得到了训练。语言活动中巧妙运用适当手指游戏能起到有效的铺垫作用。再结合带着幼儿观看图书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很快就掌握了新的内容,又因为有手做动作而且和小朋友一起拍手,激发起幼儿学会的心里,在幼儿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激发下,很快掌握了儿歌内容,也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交往能力。在学习“小熊过桥”这首儿歌时,因为儿歌内容丰富,篇幅较长。为了降低难度,使幼儿学起来容易些,老师设计了手指游戏进行铺垫。儿歌中有“头上乌鸦呱呱叫”老师设计了让幼儿指着右上方,然后两手做翅膀飞做乌鸦,这样这句儿歌幼儿很快就掌握了。再如,“急的小熊大声喊”这句,老师设计了让幼儿两手在嘴边做喊的状态,既帮助幼儿掌握了内容,又激发了幼儿表演欲望,在这样的手指游戏铺垫下,这首很长的儿歌幼儿很快就掌握了,而且非常愿意表演。在幼儿学习《拍花箩》时,活动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儿歌内容。儿歌内容是:“你拍一呀,老师拍一,一只蜗牛上楼梯;你拍二呀,老师拍二,两只蚂蚁抬着大花瓣;你拍三呀,老师拍三,三条鲤鱼滚下山......”老师设计了在活动开始部分,带着幼儿先玩他们熟悉的手指游戏你你拍一,老师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 你拍二,老师拍二,两个小孩梳小辫; 你拍三,老师拍三,三个小孩吃饼干......这个手指游戏。因为幼儿熟知这个儿歌的韵律和节奏,在学拍花箩时节奏和韵律基本相同,只是内容发生了改变。可见,手指游戏对幼儿语言学习的确能起到铺垫作用。
用游戏化的舞蹈形式启发幼儿联想
四游戏教学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的作用。
文化人类学家约翰.慧津加对于游戏与舞蹈之间的关系做了以下论述:“如果所有被称之为音乐的东西真正持久的存在于游戏范围之内,那么这一点在更大程度上适用于同音乐密不可分的孪生艺术形式,即舞蹈。我们完全可以恰如其分的说舞蹈本身就是游戏。使得舞蹈是游戏最璀璨,最完善的形式之一舞蹈同游戏的关系并非舞蹈本身有游戏的成分,而是舞蹈构成游戏的一部分,这种关系是一种本质中的特性。因此,舞蹈是游戏本身的一种特殊而完善的形式。所有儿童舞蹈形式均建立与该基础之上”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传统的及储物与运动游戏相结合所在,抱着游戏性的基本态度去做某件事情意味着以游戏的方式去完成某件事情掌握了自己这一行,就拥有量专业能力技巧。
奥尔夫舞蹈游戏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舞蹈风格,它也不进行古典意义上的舞蹈培训。就像基础性集体合奏框架内的音乐并不是为了古典器乐培训一样的舞蹈游戏。它只需要空间和孩子们的参与我认为它适合于学校,尤其是那些贫困地区学校的孩子们。没有舞蹈教室没有华丽的服装、灯光、道具等,没关系这并不妨碍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舞蹈,在舞蹈中游戏与创造。他们一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参与体验来获得身体运动的经验。通过舞蹈游戏感知、学习、理解、表达音乐的要素,从而在这样的舞蹈游戏中获得身心平衡与快乐。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使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