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小学生接受德育的开端,简单地说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者其他年长者对子女与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目的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面对困难和挫折,学生能够不断超越自己,克服难题,既能得到能力的锻炼,还能充分体现出自我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按时给予孩子品德教育,对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及时发现并纠正,比如发现孩子对别人不礼貌的问题,说脏话的问题,餐桌礼貌问题都要及时给予纠正,示范正确的方式,适时调整,这种直接的方式也更加能为孩子接受。
二、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在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智轻德
虽然近年来应试教育制度有所改善,但是整体生来说学生依然面临着学业压力,不仅学校如此,家庭教育中学业成绩也成为关注的核心,许多家长重视孩子在语文、数学等科目的偏科,重视对于孩子音乐、美术、舞蹈能方面的培养,所以即使是小学生也参加了许多辅导班。但是相对比下,思想品德教育则十分贫瘠。许多家长对于德育本身并不了解,更不要谈德育目标、德育方法、德育内容了,而且许多人认为德育工作应该由学校进行,是学校应该履行的责任与义务,家庭的思想品德教育可有可无,正是在这种有失偏颇的思想以及做法的影响下,许多家庭忽略德育,孩子的品德发展只能在学校完成,这就导致德育水平不平均,许多德育水平差的孩子越来越差,好的却一再提升,关键不在于学校,而在于家庭。
(二)德育教学方法单一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大多数家长都忽视了这种方式,仍采用呆板的说服,把必要的品德规范用语言进行讲解,要求孩子记住。比如,当孩子品德方面出现问题时,多数家长都是采取立家规的形式,围绕一个道理、反复叙述,这种做法的结果就是导致许多孩子左耳进,右耳出,并不能达到家长预想中的效果。小学生的思维阶段还处于由具体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这些空洞的理论无法做到真正地理解和接受,更不用说利用德育理论对其行动进行固化。此外这种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用普遍性的规范去约束,忽视学生个体身心差异,从道理到道理,缺乏实践。此外许多家长说教方式十分暴躁,稍遇到孩子在品德上的问题,便会采取打骂、体罚等形式,这种方式严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消磨了孩子进行品德修养的积极性,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并不能起到深远的效果。
(三)社会忽视品德教育的氛围影响
现在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评价过于单一,对于孩子的评定也是如此。教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父母之间攀比的也是孩子的学习能力,整个社会都以学业成绩作为评判好坏的标准。在对于小学生的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学习好孩子,骄傲、自私、不可一世,因为学业的优秀,他们总感觉在班级中高人一等,他们经常蔑视那些学习差的学生,经常凭借学业优秀欺负别人,而当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时,即使是这些优等生的错误,教师也会自然而然地偏向他们,这种教育理念的偏颇不仅影响学校教育,更是会影响到家庭。当学校与社会都只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时候,家长也会仿而效之,重智轻德的现象自然会产生。
三、家庭教育的改进方法与原则
(一)遵守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必须要掌握好必要的德育原则,坚持科学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要坚持目标性原则,目标性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家庭德育中家长要坚持正确方向,要符合新时期教育方针的精神,结合孩子个性特点制定阶段目标,这个目标要具体,更要具有可实现性;其次要坚持好因材施教原则,事实上早在春秋时期便已提出因材施教,孔子曾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品德教育,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全面深入的了解孩子,注意孩子的优缺点,结合个性进行个别化教育。此外,也要遵循知行统一的原则。针对我国教育中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在家庭教育的今后工作中,必须要把传授系统性理论知识与组织孩子进行实际训练结合起来,把提高思想与推动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然后要坚持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孩子相结合的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既要树立目标严格要求孩子,坚定不渝地实现阶段目标,也要给予爱和尊重,使得自身提出的要求被孩子自觉接受,转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此外,正面引导与纪律要求结合的原则也是家长必须要重视的。
(二)改变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方法,优化各种因素助力品德教育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必须要做好教育工作。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智力的开发以及成绩的提升,思想品德的发展更是关键。所以在小学生的品德培养中,家长一定要给予重视,推动德育工作展开。
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品德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补充的意识,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德育意识,密切加大对于孩子品德发展的关注,认真学习品德培养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行动,从日常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推动孩子思想品德发展。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家庭教育展开的场所,而家庭的氛围、环境、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对于孩子的品德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为了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家庭成员要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礼貌的家庭环境。
(三)学校要加强与家长联络,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各科教学、校园班级工作和各种活动、少先队教育、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等途径。诸途径均应以本《纲要》为指导,在校长的领导下,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因此小学生品德发展不能只依附于家庭教育,学校也应该起发挥引导的作用,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助力小学生的家庭品德教育。
结语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最主要场所,是小学生在整个思想品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要树立正确德育观,走好每一步,在孩子的个别差异性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方法推动孩子的品德发展,朝着德育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