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在世界上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由于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下,年轻父母如何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根据近年来的调查发现在3岁之前,70%的中国孩子是在祖父母的教育管理下,也就是说大多数隔代教育中的祖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家庭启蒙者,但是他们真的能胜任这个角色吗?社会对此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否定质疑声,事实证明,在世世代代的教育中,无论祖父母对孙辈的溺爱,教育知识都是过时的,因为生理转变造成认知和个性上的故步自封,固执已见等都影响着幼年期的孙辈在心理建设、个性营造、行为感知、学习交往等方面的培养;另一些声音又认为隔代教育有其自身的优点。由于对隔代教育的争议较大,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认清隔代教育的利弊,以及对孩子对造成的影响,在发挥隔代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同时提出克服负面影响的见解及建议。
一、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
(一) 隔代教育的积极影响:
1.对祖父母来说与孙辈的朝夕相处不仅是天伦之乐,更能减轻孩子父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在事业上打拼,或者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保留一定程度的个人时间。
2.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祖父母对孙辈的陪伴与关爱为孩子提供言传身教的机会,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它也是家庭、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的纽带。祖父母由于已经做过一次父母,无论在生活经验上,还是时间精力上更适合去照顾一个时常需要看护,教育的幼儿。
北京的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 他认为:祖辈比较传统的教育观念, 有助于孩子勤奋学习, 刻苦耐劳和形成竞争意识等良好品质。事实表明祖辈既能带好孩子, 也能把孩子培养成材。能不能带好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 而主要在于教育观念是否科学。
隔代教育的消极影响:
1.老人在养育方面的知识陈旧,固执于老观念,老传统的做派。偏重吃饱穿暖睡足,不仅自己忽略孩子在心理、教育方面的洞察和教育实施,甚至还可能会出手阻碍父母对孩子的“严厉”管教。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所谓的问题行为就马上去扭转施教,由于得到祖辈的庇护,可能让父母和孩子之间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孩子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导致亲子隔阂。
2.老人在更年期心理方面的转变,或因病痛或社会职能角色的改变,造成心理方面的易怒易作或抑郁,情绪上的惆怅与悲观,加上文化程度不高, 思想相对比较陈旧,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孩子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孩子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容易让相处在身边的孩子或多或少受到心理或情绪方面的影响。
3.由于年轻时候吃的苦比较多,祖父母不愿意在孙辈在各方面受苦,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孙辈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包办,处处迁就宝宝的意思,导致孙辈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在社会交往中看不得孙辈任何的吃亏,容易培养出“小霸王”,或者庇护到最后可能会限制孙辈接触一切有潜在危险的事物,防止孙辈吃上苦头,把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扼杀在摇篮里,对孩子性格以及三观的塑造上起到不利影响。
隔代教育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认为隔代教育是利大于弊,只是缺少方式方法,比如,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父母的素质,尤其是下一代父母的素质,远远落后于时代和儿童成长的要求。这一根据是他在数万人中间做的一项调查表明证明了隔代教育观念落后,调查结果是:95%以上的家长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这门学问,其中,隔代家长的这个比例接近100%。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因此,我们既要认清下一代教育的利弊,又要在充分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各种负面影响,以改善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让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相应对策
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极盛认为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在独生子女时代,人们对子女要求高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对隔代教育出现批判的声音,是由于当下人们对子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高很多。 以前,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小学毕业就可以了。现在,家家户户都嚷着让孩子上大学,而且上大学还不够,还得考研。王极盛还表示,目前,仅仅讨论代际教育问题还不够,而是要找到办法做好代际教育,加强其与亲子教育的协调与兼容,在家庭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两者,使两者相辅相成。
从父母这一方面来说
首先,要正确理解“隔代亲”的情感基础,意见相左不争对错。相信老人们能凭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指导自己的子女养育下一代,老人与孩子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密感,出于爱的补偿心理,老人年轻时往往也因工作繁忙而对自己的孩子照顾不周。当他们迎来第三代时,将补偿付出的目标转移到了孙辈,对其倍加呵护,站在祖辈的角度去看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要学会接纳老一辈的良苦用心,肯定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孙辈好,在发生双方意见不同时,切莫觉得老人是帮倒忙、干扰搅局家庭教育,始终抱着老人是来帮忙自己的心理来应对家庭矛盾的发生,牢记教育问题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原则。
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尊重祖先的心理需要和劳动价值,感谢他们的真诚努力。“隔代亲”是祖孙之间的血缘亲情,不要因为老人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妥或溺爱孩子而剥夺老人享受这份快乐的权力。家长应该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祖父母可以帮助照顾他们的孩子的生活,但他们不能取代他们的父母的角色。教育权和抚养权的主权始终是在父母手里,父母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免得造成亲子间的生疏隔阂。父母再忙也应该主动与祖辈沟通,经常了解、关心孩子的生长、发展情况,与老人探讨育儿的方法,尽父母应尽之责。并且经常向老人介绍一些教育实例及书刊杂志,以丰富老人的家庭知识,转变家教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另外,老人的精力和体力都不如小孩,脑力跟不上,反应迟缓,常常连自己都需要照顾,更别说能十分妥当的照顾好孩子,所以作为父母在孩子监护方面寄托于老人的同时也应该多费心留意老人的体力状况,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个保姆搭把手,让老人从旁指挥和监督。小保姆年轻有精力,老人上心有经验,二人结合相得益彰,不但减轻了祖辈的负担和压力,父母担心的危险隐患也会大幅度降低。
再次,尊重祖辈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经验。祖辈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及教育经验。我们在坚持自己正确的教育观的同时,也要耐心听取老人的一些经验和意见,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念。要经常站在老人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一些言行,尊敬、体谅他们,并且善于用恰当的方式加强与长辈的沟通,以取得教育的协调一致。当发现祖辈对孩子有溺爱现象或不妥当的教育方法时,我们应从侧面提醒老人,可以通过与老人讨论别人的育儿经验使老人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促使老人改变教育态度和方法。切不可当众驳斥老人,那样只会伤了老人的心,也一定不能当着孩子的面,否则就是教育方式的严重失策。
()从祖辈这一方面来说
首先,改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性地爱孩子。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并会对他们的生活和性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加强儿童的社会化教育,经常带他们出去了解周围的世界;适度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纠正隔代教育缺失的有效措施。其次,接受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学习新知识。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正确地引导孙辈,提倡去孙辈一起感悟成长,重温幼年时光。对于儿童的好奇心强的特点千万不要横加指责,反而要去尽量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尽可能在知识范围内给出正确的答案,如若不能,可以主动提出与孙辈一起找寻答案。只有耐心地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才不负教育的使命。
再次,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表率榜样。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是通过长期的潜移转化的影响才能完成的。因此,祖父母们应该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留意自己在生活中的细节表现,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儿童,平时要有意识地通过社会舆论新闻的热点作为切入点,与孩子交流探讨想法,为了更好地让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错误的价值观。
最后强调,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身上,都有其父母的影子,同理,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都有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句话道出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祖父母作为家庭教育后勤人员的一份子,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联手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祖辈与父辈要统一战线,在教育方面即便有分歧也应该私下里解决协商,务必在参与儿童教育的过程中意见一致,统一做法,统一行径。二代人需要培养出教育默契,一致作用在教育实施和教育目标上,避免出现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共同的教育目标,或者用不同的方式达到不同的教育目标。孩子会产生混乱,不知对错,效果相抵消的现象,容易形成二面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