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我们的健康指数息息相关。幼儿普遍存在饮食行为问题,饮食行为影响着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如果饮食行为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可能会使幼儿产生饮食认知偏差,也可能会影响其成年后是否具有包容的性格,还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学前教育的发展。总之,饮食行为不仅和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还影响到幼儿一生长远的发展。
社会学认为:行为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及方式,它是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受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制度的支配,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心理学大词典》中对“行为”的解释是:行为是指人在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之下而产生的有意识的外部活动。简单来说,行为是指有意识的外部活动。
查阅《辞海》、《新华字典》等多种工具书,均未发现有关“饮食行为”的定义,学者马冠生等人把“饮食行为”定义为:受有关食物和健康观念支配的人们的摄食活动,包括食物的选择和购买,食用食物的种类和频度,食用的时间、地点,如何食用、和谁一起食用等。
幼儿教师需教会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在幼儿园里,洗手是最基本的事情了。那么该如何激励与引导幼儿自觉的洗手并且养成良好的习惯呢?这是对一个老师巨大的挑战。我觉得可以借助生活、游戏以及体验等方法来提高幼儿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形成认真洗手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以增加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可以借助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去改变自己的不健康的习惯,还可以让幼儿自己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并且体会到洗手的乐趣。并且应当将正确的洗手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在家中监督并指导幼儿。
主要可以借用六部洗手的方法来教会幼儿,即:湿、搓、冲、捧、甩、擦。“湿”指:用水先把手打湿,涂上香皂;“搓”指:揉搓手心手背等大约20秒;“冲”指:用水把手冲干净并且关上水龙头;“甩”指:洗完手后在水池里甩几下,避免手上的水弄到地上;“擦”指: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手上的水分。相信幼儿很快就可以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
训练幼儿独立进食
对幼儿来讲独立吃饭是非常重要的。还要适当增加幼儿的吃饭时间,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吃的更饱,还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吃饭的乐趣。还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例如,对于喂食的幼儿来讲,可以先喂食几口,然后让他们自己吃,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这样幼儿就会慢慢形成一种习惯,能够得到自身的满足感。这时就会发现及时的鼓励能够促进幼儿更快的进步。或者是教给幼儿一些有关自己独立吃饭的儿歌,来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独立吃饭的方法。
家长爱孩子是人之常情,长辈的宠爱如果变成溺爱,对幼儿保护过多,不愿意放手,则会变成一种隐形的伤害。研究表明,尽管幼儿已经具备了独立进食的能力,但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小,需要成人的出手相助,正是由于家长周到的“服务”,让孩子自己锻炼的机会就会减少,所以一定要多加锻炼幼儿的独立进餐行为。另外,家长也很少对幼儿吃零食的行为进行控制,那么幼儿就会养成一种吃零食的习惯,也会影响到幼儿正常的饮食。
增加幼儿对食物的关注
好动是3-6 岁幼儿的普遍现象,对于幼儿来说,专注于一件事情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幼儿吃饭的时候教师应该减少一些不必要动作,尽量不要去指导,若有必要,应该进行科学、有目的、简短的指导,切忌唠叨,不要说一些与就餐行为无关的话,为他们创造轻松、舒适的就餐氛围。因为幼儿的身心发展还不是很健全,所以注意力是非常不容易被集中的,那么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会非常容易被外界环境所影响,因此在幼儿吃饭的时候不要做那些使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这肯定会使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他们的食欲或者是让他们忘了正在吃饭。另外,还应该让幼儿足够的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幼儿想要吃饭。还可以在进餐前和幼儿做一些餐前游戏,有些幼儿的饮食行为还会受教师指导的影响,教师的批评或鼓励都会影响幼儿的饮食行为。
家长在家中也应当注意幼儿的膳食平衡,注重食物的色、香、味等方面,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引导幼儿正确对待食物。
开展教育活动减少挑食、偏食现象
首先可以从幼儿自身的特点来改善他们的饮食行为。幼儿味觉不像成人那样敏感,所以不喜欢气味特殊、口味过重的食物,反而喜欢食材体积较小、色彩丰富、有较多的汤汁、比较软的食物。所以,幼儿园还需要在做饭的时候注意幼儿的这个特点,还发现幼儿对不经常吃、或者从来都没有吃过的东西有抗拒感。因此,幼儿园需要时常改变食材的种类,让孩子习惯看到各种形状、颜色的食物,长期下来可以发现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孩子进餐的兴趣,还可以让幼儿们减少对不熟悉食物的抗拒感。所以,幼儿园在烹饪过程中需要谨遵这些特点,为幼儿精心准备。在进餐的半个小时之前,增加幼儿的体能消耗,这样可以使幼儿在吃正餐的时候有强烈的饥饿感,增加饮食欲望,会吃的更香。还可以增加一些炊事活动,制作一些自己喜欢的食品,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促进孩子们正确的对待饮食行为。经过炊事活动准备、制作、和享用三个环节,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将食谱呈现出来,根据需要拓展课程,让他们了解食物的生长过程,帮助他们感受数、量、形的变化,根据自己的想法尝试不同的制作方法,探索各种变化的结果,增加幼儿阅读能力,培养他们阅读生活中简单便利的兴趣和能力。
家长应当多与教师沟通并帮助幼儿改善挑食、偏食行为,多关注幼儿饮食方面的知识,引导幼儿改正自己的挑食、偏食行为。对于幼儿挑食、偏食行为家长与教师不应过分急躁和着急,更不应采取不正当的方式逼迫幼儿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并应当保证与幼儿一起进餐且营造欢快、愉悦、温馨的进餐氛围。
结论
人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就是幼儿时期,好的饮食行为可以为幼儿期的营养状态提供一个好的保证,而良好的营养状态又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饮食,对幼儿来说更是如此。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融入社会的前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使幼儿有一个更加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还能够促进幼儿的成长。即饮食的习惯、礼仪、偏好,得出部分幼儿进餐不独立;幼儿挑食、偏食行为严重,并且幼儿进餐专注度不高,进餐速度快慢不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同时通过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对幼儿园饮食氛围、幼儿自身特点、环境因素相结合对策和建议,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