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揭示了一个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幼儿抓起。习惯既是个人素质个人素质衡量的重要标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若是靠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的教育,通常来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依靠家庭与幼儿园默契配合,统筹运用各种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保证教育的一致,才能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关键词】行为习惯; 硬性因素; 家园合作
家园合作制的研究背景
家园合作制度
家园合作是指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健康成长及良好行为养成共同目的,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配合,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合作模式。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充分预示了家园合作合作制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具有符合当前时代教育特色的学前教育手段。
新时代教育背景
科教兴国对文化素质培养提高要求
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而当今世界,新科技歌名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加剧对人才的需求。我国著名的教育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少培养,少智且强,则国兴。为此可见文化素质是幼儿培养的着重点,科教兴国战略对文化素质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双向合作培养是时代的教育趋势
在我国的早期教育中仍存在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问题。其中在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摇篮,更是缺乏系统的教育资源和存在封建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心智发展。因此,家园合作制可以弥补早期教育观的短板,利用一切资源为孩子提供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多种形式共育活动等多方面的措施,从而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幼儿教育对资源需求和培育的方式提出高要求、因此家园共育的双向教育成位幼儿教育是必然趋势。
幼儿行为的研究分析
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要素
幼儿成长环境由家庭和幼儿园两大主体构成。家庭是幼儿生命成长的摇篮,是接受教育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扮演这幼儿人生首位启蒙者的角色。从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的角度看待,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这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和影响作用。家庭教育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点,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很有益处的。
影响行为习惯的家庭因素
科学表明,环境因素对人的行为习惯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家庭的结构和气氛、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及言行举止,大都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的品德素养和行为习惯。因此,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影响作用是相当大的,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是培养行为习惯的导师
父母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导师,幼儿从出生那刻起,都时时刻刻与父母相处,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举止随时随地的影响着子女。此外,幼儿正处于习惯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上去,让幼儿分清黑白是非,取之精华,弃其糟粑,才能逐步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缺乏对子女关爱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渐富裕,“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句话深入人心,家长非常重视学校教育,并且意图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给孩子好的学习和好的老师,期待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多数父母忙于各种经济上社交活动,而错误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是老师教学质量的事,与家庭无关,一推了之,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久好,”认为其教育效果就是孩子的成绩一定好。因此,单方面的把孩子交付给学校与教师培养,却殊不知如此失衡的教育方式,会造成对子女缺乏关爱而形成种种不良陋习的后果。
完善家庭的教育系统性
完善教育资源是提高教育幼儿水平的基础保障。但相对于家庭单方面而言,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着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缺乏系统性,而且传统教育模式枯燥且单调,造成幼儿队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是多数家长对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认识不足,无法领会其中的育儿内涵,不能很好的用科学的方法去抓住幼儿的心理,达不到授之能学的效果。那么只有寻求新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及时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去迎合幼儿的胃口,提高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倡导家园合作制,齐抓共管
家园合作引导教育共识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仅由幼儿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双向合作。幼儿园教师何家长应经常进行相互交流,共同出谋划策提出建议,相互反馈教育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识,达到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发展。
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1)帮助家长认识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是人生奠基时期,是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与性格、品德、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是进行教育的黄金时期。幼儿园应主动向家长宣传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改变“树大自然直”的错误观念,或是以经济社交“忙”为借口,把教育的事情单方面推脱于学校的想法。育儿如同自行车车轮,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同步并行,才能形成合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者缺一不可。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到自身对教育孩子上起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应该尽到自身的责任。
(2)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的教育行为取决施教观念。当前,我国多数幼儿园家长对于发展观、育儿观等方面都存在认识不全面的问题,导致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步误区。有些家长忽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让孩子学会一技之长,便认为能成才、成星,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还有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幼儿园要帮助家长端正教育孩子的态度和改变教育的观念,树立孩子在体、智、德、美、劳各方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树立面向未来、从幼儿开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信任的观念。
提倡家园相互配合,实现系统教育
幼儿园家长的工作目的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家园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幼儿园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是家长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孩子的水平是为了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为了使家园能配合一致地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
家园联系表的重要性
建立家园联系表,其目的是幼儿园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具体要求,由家长督促 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园联系表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具体内容:早睡早起、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等。家长根据幼儿的表现情况进行记录登记,并于每周五的下午进行总结。经过教师认真细致地整合统计,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进行表扬。可采用设置小红花园地的形式,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小红花、爱劳动小红花等,比谁获得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心态。
家长园地和家园信箱
家长园地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特设的专栏,以此可使家长们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对不同阶段幼儿的不同要求,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家园信箱主要是向家长介绍必要的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等,家长也可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反馈给教师,以此构建互动的平台,实现幼儿园与家园之间的互动。
家长沙龙
家长沙龙是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的一项教育活动。在活动讨论中,家长可以提出明确的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条件,也可以请有经验的家长谈谈自己在培养孩子行为习惯方面的做法与体会。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的教育,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孩子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应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做起,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同事也要为他人做事,为他人着想。因此,通过这种交流形式,让家长之间互相学习和吸取更多有益于育儿的心得知识。
总结
任何习惯地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如此。它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三方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行为练习与行为实践,从而更好地巩固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家园脱节,事倍功半;家园结合,事半功倍。一方面利用家园联系,家长园地和家园信箱,家长沙龙会,个别谈话、家访、专家介绍等形式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家庭的育儿意识。另外,还需要搞好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更加深入个别化的家长工作,方能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只有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