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先进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审视教育的问题和现象。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游戏对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得到明确。《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强调幼儿游戏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也要求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展合理的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让孩子们快乐,为孩子们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让孩子们快乐的学习和快乐的成长。游戏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对儿童游戏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掌握他们的需求和愿望,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孩子在一天的活动中积极探索,积极玩游戏,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策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观察内容
1.观察幼儿兴趣
任何学习都是基于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儿童的学习和认知活动受其情绪状态的影响很大。在儿童活动中,教师对儿童兴趣的观察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及时调整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兴趣来调整教育活动的内容。
2.观察幼儿的学习效果
学龄前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与环境和物质互动,其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直接表现为可观察的行为。通过观察儿童与材料、环境、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了解和掌握儿童体验水平、学习方式和心理活动的第一手信息,为后续教育教学策略或儿童评价的调整提供可靠的依据。
3.观察孩子的需求
儿童行为是其内心世界的具体表现,是其思想情感的载体。儿童的行为观察是通过感知和理解其明确的行为特征来把握其内心世界。研究发现,教师认真观察孩子的行为,通过孩子的行为、言语和表情捕捉到有效的信息,积极鼓励孩子大胆探索和创造。
二、幼儿园游戏中对幼儿行为的分析策略
1.换位思考
教师需要从行为主体即儿童的角度来思考儿童行为的动机和价值。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者经常提醒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绑架孩子的思维。也就是说,不要用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孩子的行为,这种价值判断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理解孩子。
2.方法归因
在分析儿童行为时,应注意分析儿童的学习风格和特点,并根据行为分析。不要根据情况反映的行为进行“结论”分析和判断。这种“结论”判断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不适合于儿童的动态发展。因此,研究小组将儿童学习风格和特点的分析称为“方法归因”。例如,两个孩子在游戏中有点争执。但这场争论不需要老师的注意,争议的产生、发展和终结都是由孩子们自己完成的。然而,教师需要注意孩子们如何解决这些冲突。
3.单元分解
尽管如此,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还是需要以行为和现象的方式记录孩子的行为。然而,儿童的行为往往是综合的,有时很难机械地分开。
单元分解是一种根据事件序列,以独立的动作单元的形式分解行为描述,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分解通常将事物作为一个单元被划分。
下面是一个案例研究。例如,小红递给皮皮水果。老师对皮皮说:“你应该说什么?”皮皮摆弄着碗,摇晃着身体。不管老师问什么,就是不说,老师不再坚持问下去,而是说,“老师喜欢有礼貌的孩子。”“以后别人为你做了什么之后,他们应该说“谢谢”,“皮皮说“哦”,老师说“好吧,你对小红说“谢谢”。皮皮对小红说“谢谢”,小红说“不客气”。
本案可分为三个单位:第一个单位,老师没能让皮皮对小红说“谢谢”;第二个单位,老师表达了自己喜欢孩子的标准;第三个单位,老师让皮对小红说“谢谢”。这三个单元反映了教师引导儿童的策略,以及儿童处理冲突、认知规则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全面反映了儿童的社会发展行为。作为教师的分析,它需要以观察目标为基础,可以从不同的内容分析不同的目标。因此,这种单元分解分析方法也强调教师的行为观察目标分析需要有针对性,突出关键信息。
三、观察分析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1.观察分析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1)观察目的不明确。一般来说,教师过于注重教学计划的内容是否按要求完成,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但不注意儿童活动的细节,观察目的不明确。例如,在观察儿童绘画行为的过程中,有的老师只注意儿童绘画作品的完成情况,绘画作品是否符合要求等,但没有仔细观察儿童使用的画笔是否正确,绘画是否统一,与其他老师交流。孩子们在画画。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观察和分析儿童行为的能力有限造成的。他们可以要求自己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很好地完成任务。然而,在观察和分析方面,能源有限,对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少。
(2)观察对象上两极化。在观察对象的选择上,教师一般选择两类学生作为观察对象,一类是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另一类是平时表现较差、顽皮的学生。但是,教师对一般学生的关注程度较低,导致观察对象的两极分化。
(3)观察结束后缺乏对资料的有效分析。观察和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细节只是观察的第一步,而不是整个儿童行为过程。观察儿童行为的目的是在观察所记录的内容和数据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总结和整理,然后对儿童行为中反映的问题以及各种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然而,由于一些教师对观察儿童行为知之甚少,他们分析观察内容的能力并不高。即使在分析一些孩子的行为时,他们通常也会添加自己的主观想法,从而失去观察和分析的意义。
2.观察分析时出现问题的对策
(1)明确观察目的。教师要明确完成教学计划的任务只是教学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观察游戏中孩子的细节和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和发展水平。
(2)观察对象要全面。教师不仅要注意有明显问题的孩子,还要注意那些平时安静不爱表达自己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所有儿童的发展水平。
(3)对观察结果运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儿童发展的理论知识可以使教师深入理解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进而合理调整教育策略,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中,应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提高对儿童行为观察的敏感性和对记录解释的准确性。分析能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培训和理论学习,还取决于工作中的持续观察和实践。在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在班主任的支持下,在同事和家长的帮助下,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合理安排观察计划,科学观察儿童行为,及时评估儿童需求,扩大儿童体验,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随着学前教育的蓬勃发展,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和解读成为学前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幼儿观察是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职业晋升的重要手段。观察已经成为新教师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只有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了解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不断积累观察儿童实践活动的经验,才能促进儿童的专业发展。在观察分析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目的,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教师的观察分析技能,促进儿童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