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班新入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幼儿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与发展规律。由于先天素质、家庭环境、生活经验的不同,幼儿在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潜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因为年龄小在家自己动手的机会比较少存在着很强的依赖心理:在入厕、盥洗、进餐、喝水等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家长是幼儿成长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幼儿最持久的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比较娇生惯养不少家长出于对孩子的宠爱对孩子过分关心、照顾连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也都包办代替了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需要和能力的发展。为此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和方法来培养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
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一种错误认识:我们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1.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增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幼儿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儿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例如:小一班的黄宝露小朋友不会穿脱、整理衣服刚开始老师帮助她完成但是要让露露仔细的看争取学会了方法“下次要让露露自己来做好吗?”“老师知道露露最棒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增强露露的自信心以提高她的动手能力。
2.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儿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幼儿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老师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幼儿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班上的小朋友作比较来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
二、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幼儿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用勺子吃饭,将物品归纳完整等……也就是说即使幼儿有了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还要让幼儿学会具体的生活自理方法。
我们班幼儿在入园两周后一半的小朋友都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一个月后全班90%的幼儿都在园内快乐成长,但还是有一二个小朋友对这个环境比较陌生“格格不入”。比如我们班奕萱小朋友,睡午觉时孩子们都忙碌地脱着自己的衣服和裤子准备睡觉了,只有奕萱站在那里东看看西看看,身上的衣服还是那么多,一件也没脱下来。于是,我走过去对奕萱说:“奕萱,快脱衣服准备睡觉了。”只见她好像动起来了,我就去看别的小朋友了。过了一会,小朋友们都睡下去了,我就开始巡查一下,看看孩子们是不是都把被子给塞好了。刚走到奕萱那边,只见他的被子往外翻着,根本没塞好,我就准备给她塞塞好,没想到弄开被子一看,什么呀,奕萱根本一件衣服也没脱,还是像刚才一样,我就问她:“你怎么一件衣服也没脱就睡觉了,老师刚才不是跟你说,让你把衣服脱了再睡吗?不脱衣服起来会着凉的。”“我刚才是想脱,但我脱不下,我不会脱。”奕萱嘟囔着嘴说。“那你平时在家是怎么样的”我紧接着问。“平时都是奶奶帮我脱衣服的”。“穿也是”奕萱说。原来都是奶奶给包办了,于是我一边帮奕萱脱衣服,一边教她衣服应该怎么脱,然后让她睡下去,帮她塞好被子,一会,奕萱就睡着了。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奕萱是一个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孩子。奕萱的父母都从事科研工作,很少照顾她,平时都由爷爷奶奶带,由于年纪大了,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和规范,奕萱又是自己唯一的宝贝孙女,爸妈又不在身边,所以对她是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一切事情都由奶奶包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同龄的孩子,对奶奶有一种严重的依赖感。父母不能对奶奶的错误行为及时地加以指出,从而导致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的现象。
为此我们开展了以下活动。
对孩子进行一次家访,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出问题的症结,使其认识到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及其家长过分包办的严重危害性,并商量对策,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一,我们向孩子家长说明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让孩子家长明白过分的包办、溺爱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不仅不利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孩子长大后在社会上立足。第二,我向奕萱家长介绍了班内另一位家长在家中是怎么注意培养孩子这方面能力的,让奕萱家长可以借鉴一下。并告诉奕萱家长,在家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也可以让幼儿学着做,如:像扫地、擦灰等之类简单的活,可以让孩子学着试试。这样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高和发展。
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亲近他、关心他,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极大的肯定,树立其信心,让他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
一天中午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象往常一样自己忙着脱衣服,奕萱穿了一件套衫,我在远处只见她按照我说的脱衣服的步骤使劲地脱着,但是好像脱不下。于是,我走上前鼓励奕萱说:“奕萱,你一定能行的,老师相信你,象上次老师告诉你的那样脱,先脱袖子,然后再把衣服从头上脱下去。”奕萱听我这么一说,就开始脱起来。两只袖子脱下来了,但由于衣服领子有点小,把衣服从头上脱下来,好像有一定的困难。看奕萱有点泄气,我就旁边给她加油,旁边几位小朋友看了,也一起来给她加油。于是奕萱信心十足,用力往上一拉,哇,终于奕萱自己把衣服脱下来了,我和旁边几位幼儿都给她拍手,奕萱开心极了,睡觉的时候我还看见她粉红色的笑脸蛋上露着甜甜的微笑。
3.把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以幼儿互动、师幼互动等方式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入厕、洗手、吃饭、午睡等。
三.开展家教指导交流活动。
在活动前班级教师进行了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幼儿在家自理能力情况并对部分幼儿进行了家访工作。活动当天张贴海报邀请家长及幼儿园相关领导参加家教指导活动的交流。在活动中各班家长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指导老师解决了家长在家培养幼儿习惯的问题与困惑。
1.生活常规的培养
(1).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生活常规,包括来园、锻炼、进餐、睡眠、盥洗和入厕等生活环节,都应制定相应的常规,并坚持执行。
(2).在一日生活的组织中,应珍惜幼儿的时间,关注幼儿活动的有效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
(3).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注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防止包办代替,凡是幼儿能做的,应给幼儿机会做,凡是幼儿能想的,就给幼儿机会想。
(4).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洗脸方法,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使用自己的毛巾、水杯和清洁的手绢或纸巾。
2.家长借鉴班级特色采用一些适应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养成良好习惯成为不用言说的行为。
(1)把要求编成幼儿朗朗上口的儿歌需要时朗诵及时提醒忘记要求的孩子使其尽快养成良好习惯。比如:小餐桌摆摆好大家搬椅坐坐好一口饭一口菜不撒不掉全吃光。白米饭香喷喷农民伯伯把它种
(2)环境设计了“最棒的贝壳宝宝”的奖励专栏他们是一个个可爱小贝壳这是利用了他们对小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随时发现有进步的贝壳宝宝对其奖励一个笑脸开展的第二周一个孩子爬在桌子上吃饭就有旁边孩子对她说“你不好好吃饭贝壳宝宝就不喜欢你了”被点到的孩子马上用眼睛偷看一眼贝壳专栏坐直身体进餐再看周围好几个孩子也立刻检查自己的坐姿我们笑了。
(3)五月份主题“蔬菜一家人”专门配合课题让幼儿认识了解各种不同的蔬菜知道多吃蔬菜对身体成长的作用这叫“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相配合的区域开设了“泥工区”,让幼儿用泥捏蔬菜、捏好的蔬菜送给“给娃娃喂饭”区让动作技能差的孩子有兴趣练习拿勺子的技巧“宝宝菜市场”幼儿模仿叔叔阿姨卖菜“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买回去的菜家里人就开始做菜他们热情的邀请客人、老师、好朋友品尝美味菜肴选择针对性强的教学活动《尝尝看特别香》进行公开教学等策略帮助孩子纠正偏食、挑食、不喜欢吃蔬菜等不良饮食习惯。逐渐养成良好正确的进餐常规。
(4)在餐前介绍菜谱引发幼儿食欲与兴趣。遇到特殊孩子可以采用潜移默化的方法让他们有所领悟。记得有一次早餐吃面条我们班级有几个小男孩不吃香菇稍不注意就会挑出来偷偷扔到地上正好我们老师也吃得面条于是我和苏老师故意在小朋友面前津津有味的吃还故意小声的说:“我特别喜欢吃香菇香菇里面有很多营养我们家里也经常吃我在旁边搭腔:“我们家里也经常吃我们全家都喜欢吃给我吃一点”。那几个孩子把捡出的香菇喂到嘴里吃了。
(5)日常经常提醒进餐慢、习惯差的幼儿。对个别经常掉饭粒的小朋友,老师应在旁提醒:小口一点一口吃完再吃第二口不要把饭菜堵在嘴里这样容易洒在桌面上。
二、结合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的经验积累并要求家长通过下面几步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1.正确示范向幼儿传授自理能力的方法。初入幼儿园的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强可以通过正面示范让幼儿看清自理的正确方法用简短易明的提示让幼儿了解完成基本动作的要领。然后让幼儿去模仿、练习。如小班幼儿洗手我们的要求是:按顺序正确洗手,洗手后用自己的毛巾擦手并且在提醒下逐步养成饭前、便后和手脏时洗手的习惯。在组织孩子盥洗时,我们发现孩子不易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因而洗不干净还容易打湿袖子。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将洗手方法分解成相互联系的几个步骤:卷衣袖把手打湿擦肥皂搓洗手指、手心、手背冲洗干净甩掉手上的水用毛巾擦干。我们让孩子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学还将这些动作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边念儿歌边洗手。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情景中兴致勃勃地反复练习很快就掌握了洗手的方法。每次洗手孩子们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卷起衣袖淋湿手手心手心搓搓手背手背搓搓手心手心冲冲水手背手背冲冲水洗完小手甩三下一、二、三搭间房子往回走。通过一个阶段的培养孩子们都能正确地洗手了。在家里我们和孩子一起洗手时要用正确的动作、方法耐心的给幼儿传授方法。
游戏巩固让幼儿学习自理能力的技能。《纲要》中指出:要寓教于乐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要注重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表演和角色游戏:“娃娃家”就是用拟人化手法的构思情节来巩固自理能力的。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再比如竞赛游戏:此类游戏主要是通过竞赛活动来巩固生活技能培养自立和竞赛精神。有穿衣比赛穿鞋、叠被铺床、用筷等等。在家里我们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比赛即巩固了技能又增强了亲子间的感情。
鼓励、表扬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信心。在家中为了增强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我们还要不断鼓励、表扬。例如:幼儿学习叠衣服面对孩子叠的杂乱的被子有的家长气冲冲地冲孩子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孩子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自己做事情了。我们要保护幼儿的兴趣要用赏识的语气对他们说“哟!今天你自己叠衣服了真能干。来让我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方再整理一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子受到鼓励不仅把衣服叠得越来越整齐而且独立做事的兴趣和信心也越来越强了久而久之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强。可见我们做家长的教育抚养态度对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分配任务、有意识地加强幼儿的自理能力。孩子虽小但是我们不能低估他们做事的能力我们家长可以放手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意识地给幼儿分配一些小任务例如:每天安排小值日生。有管理自然角的可以帮老师浇浇花草有进餐值日生即餐前和老师一起擦桌子协助老师一起分小盘、分小勺。餐后帮助老师收拾桌子。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每当这时孩子总会争先恐后地说:“老师让我来分小勺吧。”“老师让我浇水吧。”
贵在坚持、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要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在家中要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总之家园教育要合力、要一致性。
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仅在幼儿园培养还不够需要家园一致:一方面,能使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对孩子来说学到一个新的本领会无比高兴和自信如早晨起床后的穿衣晚上临睡前的脱衣和晚餐、早餐等都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加以督促。在家园宣传栏里我们定期向家长宣传生活活动指导要点还向家长介绍一些有关的常识如怎么教幼儿自己穿脱衣等。由于家长明确了活动意义在家里不仅督促幼儿还教会幼儿一些掌握技能的窍门并时常和教师商讨教育的方法谈自己孩子在家的情况。在我班的网络空间里我们把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进行录像放在空间内让家长能更详细、清楚幼儿在园的生活。
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关键。自理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我们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平时对孩子应耐心细致多鼓励少指责埋怨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我们还要善于捕捉孩子的闪光点,赏识孩子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