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阶段,幼儿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但在这个阶段中,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为辅,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则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实习过程中,看到了幼儿园活动的真实情况,由于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话语权牢牢的被教师控制,幼儿只能根据教师的思路完成整堂课,没有自己发挥的空间。表面上幼儿园教学活动非常热闹,幼儿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实质上如果问题引导不合理,只能算一种形式,并不能真正的启发幼儿。
一、幼儿园教师提问现状
(一)提问的认知
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提问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92%的老师认为提问能帮助幼儿提高能力,掌握所学的知识,更多的教师认识到提问可以启发幼儿思维。但是在实际观察中,教师更多的是为了检测幼儿对知识的记忆,使教学顺利进行,是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提问的频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每节课都会进行20到50次不等的提问。在观察者的两次蒙氏教学活动中,仅仅十分钟的活动也进行了八次提问。在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中,语言课平均提问34次,科学28次收回27次,语言课,提问次数明显偏多,对各年龄段幼儿进行总结时,教师提问次数并无明显差异。教师发问时间约战教学时间的20%,可见幼儿教师在课堂中普遍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活动。
(三)教师的发问指向
观察浙江教师对幼儿提问的指向分为从不举手,偶尔举手比较积极积极。观察发现,教师更偏向于积极举手的幼儿。
教师的发问指向是不平衡的,举手的幼儿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从不举手的幼儿很少得到老师的关注,教师在各种活动中经常忽略这一部分幼儿。
(四)待答时间
大部分教师在提问后给与幼儿思想的时间比较,少有些幼儿急于回答举手,老师叫起作答又不知说什么好,多数孩子往往对于问题的答案,甚至教师的提问都不清楚,这使得教师在带打时间的处理上尤为重要。
(五)提问的技能和水平
问卷调查表显示,教师认为需要进行关于提问的教育和培训,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后很少对教学提问环节进行反思,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多接触现代前沿的教学理念,适当进行一些有关提问的教学培训。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师提问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水平是教师教学技能的体现。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不但可以传授知识,分享创造,而且还可以改变师生关系,影响幼儿思维的创造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优秀的提问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一)重教师话语权,轻师幼对话
幼儿教师提问的方式掌握着话语权,教师的语言完全超过了幼儿,幼儿只能跟随教师的引导。教学互动中,教师掌握了领导权互动是由教师发起和掌控的,教师在提问只是为了引入到教学主题,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教师马上制止教师完全掌握着话语权,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忽视了师幼之间的互动。
(二)重预定目标的实现,轻幼儿回答差异
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和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然而,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提问中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检测,以实现教学预定的目标。提问的问题大多是在课堂上已经要求记忆的知识点,或者是教师提问“对吗”幼儿只需回答“对”。
教师将活动目标看成主要影响提问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提问,显然成了教学目标服务的工具和手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少会根据幼儿的需要改变提问的方向,幼儿的发展水平成了教师忽略的因素。
(三)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中的“边缘人”
边缘人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在教育研究领域是指有意无意被排除在正式的班级体制文化之外,在教学活动中。人微言轻。这些幼儿在课堂上不积极的回答问题,加入各种活动,在教室中比较孤立,不喜欢在表达,甚至从不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问答,观察中发现教师提问中存在的明显不平衡。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老师对他们忽视,成为游离在教学的边缘人。观察者在观察其他的班级,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在后排,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很少给予关注,很多老师觉得幼儿不愿意回答问题是由于性格内向或能力差。但在观察中发现,他们也有举手的时候,但是由于常常被无视,所以就不举了。在课堂上也越来越不集中,教师的忽视和自身的不自信,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局外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提问的频度高,但以低水平问题为主
幼儿园教师在活动中提问频度高,但一半是无用的问题,有的教师甚至在一节活动课上提出50多个问题,但提问主要是肤浅的,表面的,从提问的类型上看,主要以低水平的封闭性问题和知识技艺水平的问题为主,没有实质的意义,浪费了时间,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而且。且更多的是形式上的问题,只注重知识的教授,忽略实用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提问目的片面性
多数教师认识到,提问有利于幼儿思维的启发,注意力的集中,但是如果想要起到这些作用,必须提高提问的质量。有的教师仍把提问看成检验教学成果的工具部分,教师把提问当做培养常规的方法,是教学顺利的进行,这不仅对教学良好进行非常不利,而且对幼儿自尊心也是一种伤害。
3.互动形式化
僵尸往往预设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按自己的想法操纵幼儿的思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等待预设的答案,从幼儿的回答形式也可以看出,教师不喜欢幼儿自由讨论问题,更倾向自己把控课堂,所以使得。教师与幼儿之间互动的形式化。
4.提问的不平等性
从提问的范围来看,问题的回答者比较集中为积极的,聪明的,开朗的幼儿。内向的,反应慢的,坐在教室后面的则很少回答问题,更多的是以教师向全体幼儿单项提问为主,以幼儿被动接受为主,争抢回答问题的也仅仅是班里的一部分幼儿,而且是固定的一部分。
(二)建议
建议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整理教师的提问现状,总结幼儿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为了找到合适的策略,以改善不合理的教学环节,是提问更好地应用于教学活动,指导教学。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教学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学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教师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转化成教育观念,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找出不足,继续学习,对自己的教育观念做出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你也不断发生改善,教师要树立以下几种教学观念。一,培养幼儿完整的教学目的观。现代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协调均衡的自由发展,它不仅需要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对情感的培养,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这些都应该贯穿于生活中,幼儿教师应该加强对教育目标的学习,以更好地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二,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引幼儿学,双方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幼儿是整个过程的主体,应该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教学目标和内容,但不能被预先指定的方案所束缚,要根据幼儿的课堂反应进行调整,使幼儿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平等的室友关系,允许每个孩子之间相互交流,谁都不能成为话语的领导者。这需要教师重新定义自身身份,将教学还给孩子,这也是幼儿教育中的不同,它更需要幼儿的探索,教师要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
提高教师的提问水平和策略。第一,问题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的提问,需要教学内容与幼儿生活经验相结合,围绕儿童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需要进行提问时就应该精心设计,不需要时则不必加强提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问题的设置由教学内容自然儿然的引出,又符合年幼儿年龄,身体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容易让幼儿接受,激发探索欲望。
2.教学方式注意多样性。教学有法,但没有固定的方法,提问也是一样的。提问没有一成不变的模板,教师应灵活多变的提问,从提问的设计,提问的方法,回应的措辞等方面进行改变,让提问变得丰富起来,但提问的多样性不是满堂问,而是提问有质有量的问题能。够促进幼儿思考,精心设计的问题。
3.提问要面向全体幼儿。问题要面向全体不同层次的幼儿,幼儿在治理接受能力,生活经验方面都有高有低,所以对待问题不能只照顾一部分人。另一方面,体温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按幼儿的接受能力。区分难易晴比较聪明和自信的幼儿回答稍微难一些的问题,请缺乏自信,比较内向的回答简单一些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程度好的幼儿学习兴趣,认为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也增加程度相对慢的幼儿的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还要关注到全体幼儿,不能每一次都叫同样的幼儿要关注到教室里座位上的每一个孩子。
4.延长待答时间。幼儿有充足的时间考虑问题,有益于问题的完美回答。教师往往在提问完以后,马上叫幼儿进行回答,不能考虑全面,特别是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幼儿不能充分的思考,使得提问也没有了意义。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将回答时间延长至五到十秒,幼儿一定有思考的时间,不会人云亦云,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