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在幼年时代,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有好有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所以说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幼儿期各方面的发展尚未定型,可塑性强,最容易接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最容易成功。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基础,因此,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在幼儿园授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只有家园联手才能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园配合、同步教育、行为习惯、家庭环境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在不断进步,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提高。但是,作为教育不仅是单方幼儿园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新《纲要》也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与家长的接触当中发现,现在有的家长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中的正确位置,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和不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偏差,为了能让孩子接受到更新、更好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能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更良好的基础,我们开展了“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一、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正确的教养态度。幼儿园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家长认识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能主动与教师配合,一起巩固教育效果。同时引导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的溺爱、放纵不是真正的爱孩子,反而会害了他们。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们关心、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可以能和孩子一起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对象,好玩的玩具、好吃的零食都是孩子一人独享了,长辈们对孩子的爱是单向的,只有奉献,不求回报,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任性、霸道,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不良性格。大部分小班的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大小便、不会自己穿脱衣服,更不懂得帮助同伴,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想自己一人独享,要是有同伴想与之分享,他抡起小拳头就打,或是张嘴就咬,因为这些孩子在家时,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也不会要求他们做任何事情,故他们的性格都是很任性的,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更差。我班曾有这样一个孩子,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一直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的,祖父母非常地溺爱孩子,不管什么事都由着他的性子来,孩子想吃什么,买!想要什么玩具了,买!突发奇想想去哪里玩了,祖父母就骑着三轮车带他去了。不管孩子要求什么,只要祖父母能够办到的,都听他的。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第一天来幼儿园报到,是奶奶带着孩子一起来的,我热情地请老人坐下,奶奶的屁股刚要坐到椅子上,小孙子突然把椅子一抽,老人家一屁股就坐到了地上,孩子哈哈大笑起来......。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不禁为这个孩子的将来忧虑起来,这样下去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吗?能为我们的社会作出贡献吗?后来,我找孩子的爷爷奶奶交流、沟通过几次,老人家表示愿意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努力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和家长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里,当孩子有良好表现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加以鼓励、奖赏。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二、实践活动是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 教师和家长要为孩子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与条件。教师和家长不能仅仅在思想上重视,更主要的是要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具体体现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孩子在幼儿园和家里的日常生活、游戏、劳动等活动中进行着吃饭、睡眠、盥洗、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技能、习惯的训练。教师和家长应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生活中不断练习,强化,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在幼儿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大小便、自己剥香蕉桔子、帮助老师一起收拾整理东西、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等等。有时候,我们会听到孩子嘀咕:爸爸妈妈最不好了,不让我扫地、不让我拿饭碗、早上起床也不让我自己穿衣服。甚至还有个家长这样跟我说:老师,午睡起床时不要让我孩子自己穿衣服,他穿得太慢了,会着凉的。殊不知,家长这样做,剥夺了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会使孩子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对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很不利的。针对这样的一些家长,我们要多与之沟通、交流,纠正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我们还要鼓励、指导家长创建适宜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条件,让孩子多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感官亲身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孩子更有信心,也使他们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增进了对父母的爱,从而还进一步培养了孩子的好习惯。 三、教师和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陈鹤琴先生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父母的知识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可见,成人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喜欢模仿,而教师和父母是他们学习的直接范例。如:郑宇是个刚入园的小朋友,其父母为人都非常热情,对老师也很尊重,早上送孩子上园时总是很礼貌地跟老师打招呼,孩子也受到爸爸妈妈的感染,看到老师和同伴总是会甜甜地道声早。有时候看到别人的椅子倒在地上了,他会走过去把椅子扶起来,看到有小朋友哭了,他会像小大人似的跑去安慰。有一次,一个孩子不小心把他的手抓破了,他疼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上却说:“老师,我不怪他,他是不小心的,我不疼!”。从郑宇小朋友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爸爸妈妈对待别人肯定也是非常宽宏大量的,不会与人计较,因此才会培养出那么懂事的孩子。所以,教师和家长在对待社会、对待生活、对待周围人的态度上都要严谨,严格要求自己。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间能够和谐相处,愉快合作,就会有利于幼儿团结,友好等积极情感的培养;父母能够处理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邻居、对来客热情有礼貌,孩子就会在耳闻目染中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好习惯。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种下良好行为的种子,就会在孩子身上收获到良好习惯的果子。 四、结论 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和教师有目的、有方法的相互配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正确引导、督促,灵活运用。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一味的说教上,而应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出鲜明的态度,说明这些行为的具体要求,才能更好地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更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当然,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路上,也不是非常地艰难,只要家长和幼儿园通力合作,家园联手,在思想上、行动上相互沟通、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参考文献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02) 《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儿童问题咨询与教育对策讲义》网络教育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