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人的一生,而一个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是在幼儿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尤其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和学校都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这一阶段,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让他们获取其他知识更重要。在此阶段,教师与家长应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教师应用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而使孩子尽早养成好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益。
一、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孩子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60%的时间是家庭中度过的。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全面影响,这是学校教育等其他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研究发现,幼儿阶段的孩子有着多方面的表现优势,如巨大的感染性、接的传递性、强烈的针对和天然的早期化等。家长们应当在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发挥好这些优势,这样既能促进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否则,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就会受到阻碍。虽然大多家长都熟悉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问题,但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家长却往往会忽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加强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的协同配合,共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幼儿学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了完成这一特殊工程,家园的相互配合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幼儿的心理特征表现有利于引导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与成人在心理上差异很大,为了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有必要深入了解这种差异,这样才能科学的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研究发现,幼儿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即模仿性强、活泼好动、认识具体形象、好奇好问、无意性大等。幼儿心理方面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地进行单纯、枯燥活动。在开展教育幼儿时,为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应当将抽象的概念和道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事物。幼儿十分好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热情、耐心地给予解答。鼓励孩子多去模仿和运用文明的语言和良好的行为。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举措
1、家园结合
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们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都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替孩子做许多应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把孩子当成了家中的小太阳。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孩子养成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幼儿阶段的孩子在生理和心理等各方面都在发展和变化中,他们在幼儿园所接受的行为模式不能持久,如果回家后家长不配合,就无法让孩子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好习惯。因此,幼儿园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和巩固。家长要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要尽力保持家庭环境的优美、整洁,让孩子从小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同时,家长还要将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引用到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与幼儿园同等的行为规范标准要求,巩固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了实现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模式,幼儿园应当采用家园联系册、幼儿成长手册和家长园地等形式,给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向家长提出一些配合幼儿园教育的具体要求,让他们督促孩子巩固在幼儿园学到的良好行为习惯,科学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让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个感性认识,幼儿园可以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自己了解孩子在幼儿在园学习情况,发现自家孩子与其他孩子之间优点和不足。同时可以组织让家长参与到一些亲自游戏中,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既增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又让家长在游戏中亲身感受幼儿的身心世界。
2、言传身教
幼儿阶段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思想单纯,因此,会对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孩子父母的言行举止非常注意,父母的不文明言语和举动,都有可能会误导他们。针对这种状况,家长要做孩子的表率,严格要求自己,与孩子在一起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自己良好的行为和言谈给孩子做榜样。如:当家长看到垃圾桶旁有一些垃圾时,就可以对边上的孩子提问,说:“你看,这里有垃圾,你觉得怎么样才能让家里干净啊?”并当着孩子的面把垃圾拣进垃圾桶。通过言行的表率,以后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孩子就有可能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父母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人们常说: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言行会直接决定孩子的人生方式。为了让孩子做一个文明的人,家长在公共场合如都应当率先准手公共秩序,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也不能做,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必须要首先要做到。
3、科学引导
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关键。在教育幼儿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者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教育方法不当,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例如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尊敬长辈时,没有有效地引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任由孩子挑吃的,任由孩子花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的坏习惯,这样的孩子往往是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更无从谈起要孝敬老人。幼儿大多爱听趣味故事,因而在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可以充分利用故事作教育的载体,这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为了让孩子爱惜粮食,幼儿园的教师可以给孩子讲《大公鸡和漏嘴巴》这个故事,让孩子们分别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引导他们去爱惜粮食。曾有这样一个例子,妈妈带着孩子去散步,孩子看到路上有一根羽毛,就捡起羽毛蹲在地上把玩,不同的妈妈会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其中有的妈妈会马上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脏了”,孩子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而有的妈妈则采取了另外的处理方法,她首先是是赞扬孩子,夸孩子观察仔细,能发现地上的羽毛,随后话锋一转,跟孩子说羽毛太脏了,我们把它带回去洗个澡,让它变漂亮。这样孩子就很愉快的带着羽毛回家了。后一种处理方式中家长不仅尊重了孩子,还增加了一次亲子活动机会。同一件事情,由于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同,就带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值得深思。
4、持之以恒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金钱买不到成功的孩子,家长的责任是不能转嫁给其他人的。” 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教育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尤其如此。教育孩子需要时间,需要家长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他们也会尝试不同的方法去培养孩子,但往往是虎头蛇尾,开始时雄心勃勃,信心十足,但却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来。要培育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就需要持之以恒,家长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时松时紧、或者对孩子迁甚至会危害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教师在在幼儿园教育孩子日常行为习惯时,为了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应当持之以恒,直到好习惯形成。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应注意的要领
幼儿阶段的孩子年龄小,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在实施某种准确行为的教育之初,教师们应当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不给孩子提过高要求,以免孩子会因难于马上达到要求而损害积极性。幼儿阶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发现他们有不良行为时,家长或老师要及时给予纠正,并告诉他们原因。幼儿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强,也喜欢模仿,因而家长或老师要处处以身作则,给幼儿起表率带头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也务必要首先做到。
由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程度还不高,幼儿大多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因而家长务必要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及时进行表扬,通过激励固化良好行为。在给予孩子鼓励的同时,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也必不可少。当然,惩罚的目的不是为了摧残孩子的身心,要及时对不良行为的进行否定,希望孩子能及时纠正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任重而道远,老师和家长务必在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引导和培养,在大人们的严格要求下,通过幼儿的反复练习,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幼儿受益终生。大多数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出色的人材,拥有健康的人生和快乐的生活。为此,家长们应当重视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化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父母可以留给孩子最可宝贵、受用终生的财富,每一位家长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