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阶段对幼儿来说是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家园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园合作。目前家庭与幼儿园这两种因素并没有完全融合在一起,找到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使教师和家长之间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形成合力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在我所任职的东方之星幼儿园,我连续带了三年的中小班,我经常发现中班的孩子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刚接这个班不久,我就发现我班的博博小朋友既调皮又好动,经过多次正面教育,收效甚微。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发现他站在我园新制作的公交车模型边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维持其他小朋友的上车秩序,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小老师维持秩序好吗?”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博博一定是一个特别能干的小老师。”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地鼓励他,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那以后,博博渐渐地变了,他逐渐改变了以前许多的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幼儿改变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因素。关于这一点,休息时间我和我园的石岭老师多次探讨,充分肯定了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是改变幼儿不良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样的,作为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予鼓励。虽然幼儿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但是对家长的鼓励和表扬是非常敏感的。因此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这种需求特点,尤其是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通过这种途径可以使幼儿将正确行为正面强化,进而使之固化下来,养成行为习惯。
一、家园合作制的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家长和教师们都十分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但却忽视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殊不知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其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在家庭原因严格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幼儿园里培养。因此,家庭与幼儿园一起努力来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幼儿园应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传递到家庭中去,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这样就能够让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经验得到强化和巩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二、幼儿行为的研究分析
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一生是有益的,孩子的行为习惯是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而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如果我们教育后的结果只是学习了知识,而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
养成良好行为的习惯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与幼儿园要协调一致
家庭是人生最早接受习惯培养的课堂,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开始,在父母为孩子喂奶、把尿、哄睡觉时,都有意无意的培养着习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尤其当孩子入托或进入幼儿园后应多与幼儿园在对幼儿习惯培养的要求、做法上保持一致,家庭与幼儿园实施同步化教育,使孩子更快,更有效的形成习惯。家庭与幼儿园的要求、做法不一样,就会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二)教师发挥表率作用,树立学习榜样。
在孩子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孩子们听老师的话,喜欢把老师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产生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教导幼儿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要做诚实、勇敢、守信的小朋友,有了错误,能大胆承认,遵守幼儿园秩序和班级规则,不打架,不骂人不争抢玩具学会谦让。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群体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所以,我经常在班级中表扬能按要求做好的幼儿,让其他幼儿模仿学习发挥同伴间的榜样作用,幼儿有了学习的榜样,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马上就会改正。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并持之以恒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他们。因此,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教育孩子,平时就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成长需要大量的时间,教育的成败贵在坚持。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需要时间,需要原则,更需要耐心,需要持之以恒。
(四)教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过度溺爱,放纵孩子绝不是真正的爱。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归他(她)一人所有,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道享受,要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家庭和幼儿园的一份子,那们在享受别人给予他(她)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因此,应该让幼儿在幼儿园和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教师不要总认为孩子小;家长也不应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干点活就吃了亏,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如在幼儿园帮助小朋友;擦桌子;整理玩具柜、床铺、自己穿衣、系鞋带(大班),在家里,帮助妈妈做些事宜的家务活,使孩子在劳动中感知教师及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怀和照顾,从而体会劳动的艰辛,并且使他们的自理能力得到锻炼。
三、如何更好的做好家园共育
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目的是: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也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 所谓“家园配合,同步教育”主要是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这是家长工作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养孩子的水平是为了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是为了使家园能配合一致地进行教育,促进孩子的发展。我们多次利用家长会、个别谈话、家访、专家介绍等形式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长园地上每周一篇有关文章,为家长提供了行动指南。幼儿园开展家长会、宣传栏、是完全必要的,但光做这些工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搞好家园间的经常联系与沟通,需要深入细致、个别化的家长工作,方能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以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
除此之外,我班通过很多方式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将孩子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主要通过:家园栏、QQ空间、手机、微信等方式。这些都起到了良好的沟通效果。
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充分预示了家园合作制是一种行之有效而又具有符合当前时代教育特色的学前教育手段。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把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大事来抓,我相信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