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754
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生活中自己照料自己的自我服务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进入小学后,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学习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但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至关重要,对于孩子自理能力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由于父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不让幼儿去做任何人事情,只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轻视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家里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饱或太慢而急于去喂他,让孩子缺少了锻炼的机会,导致孩子不会用勺子和筷子等现象。孩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揽,养成孩子事事依赖成人的坏习惯。
2、孩子没有掌握自理的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龄小,在自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方法,碰到实际困难,孩子没有正确的方法,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子,而是去代替孩子做,导致孩子不会自理。例如:孩子穿鞋穿反了,家长看到后不是纠正错误,而是替孩子去做,让孩子都不知道是错还是对。
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
孩子刚学会穿衣服时兴致很高,总爱表现自己,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励表扬。但学会后,孩子便失去兴趣而不愿再做,父母不是严格要求孩子去做,而是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次练习的机会。
要想全面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必须让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家长也要得到重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
家长无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干(要喝水了,父母会端水来;要起床了,父母会给穿衣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不怕苦,不怕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增强他们的生活自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大
了”等活动,利用提问、讨论、行为练习等形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干好一些事情,为自己会干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兴孩子就会愿意去做一切。再如在语言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他们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角色的行为,使幼儿受到感染、教育。
通过分辨不同行为(能自理的与不能自理的),巩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孩子准备不同行为表现的各种图片等,让他们在比较中提高对自理行为的认识。家长适当的讲解图片,然后问孩子哪个图片上的宝宝最棒,我们要问他学习这种好的行为,还可以举例用周围的小朋友做比较,来激发他们上进的意识。
教孩子生活自理的技巧
要让孩子做到生活自理,必须让其明确生活自理的方法。没学会系鞋带的方法,就谈不
上系鞋带;不会洗脸,就谈不上把脸洗干净不知把玩具放到哪里,就谈不上把玩具物归原处,也就是说,即使幼儿识得自理意识,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们识得自理的方法。
寓教于乐,让幼儿识得自理的方法。根据他们年龄特点,我们可以把一些生活自理技巧编成儿歌、歌曲以及设计成饶有趣味的情节等,让幼儿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本领。如在教幼儿如何刷牙以防蛙牙虫时,可以教给幼儿一首蛙牙虫的歌,时时提醒幼儿每天早晚刷牙。
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获得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后,要注意提高幼儿做事情的速度、质量等、如在吃饭的时候,家长可以不断的提醒,培养和练习,让孩子掌握吃饭的技巧,不断地进步。
品尝成功,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动幼儿生活自理的动力。当幼儿取得点滴进步时,“你真棒”、“你真能干”都会使幼儿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成为激励幼儿自觉掌握自理能力的强大推动力:但当幼儿限于自身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我们要耐心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鼓励性语言(如“你行的”,“我相信你会干好的”等),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儿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儿积极进取的精神。
巩固幼儿和生活自理行为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还注意以后的巩固练习。家长要经常监督、检查、提醒
幼儿,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
在日长生活中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让孩子小便、洗手、喝水等各个方面,我们都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小便后提不上裤子,就教他用两手向上提前边和后边,渐渐的就掌握了这一技巧,还有洗手的正确方法,如何洗,怎样打香皂,在每日生活中很好的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激发孩子的好胜心,竞争之中促进孩子自理能力。孩子活泼好动,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以激发起他的好胜心,跃跃欲试。我们可以抓住幼儿这一特点,设计一些有趣的比赛活动,以竞争促发展,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
孩子总有一天要自立于人生,具备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孩子的体力、智力、良好的个性形成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对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知道:如何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来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技能。例如:在培养孩子独立饮食方面,1岁时交孩子自己用小勺吃饭,以及饭后用餐巾擦嘴,并且让幼儿养成吃完送碗的 习惯。到了2岁半,孩子能顺顺利利地、干净利落地吃完一顿饭。
二、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家长要从生活的小事中开始培养,要持之以恒。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子动手,而要给孩子坚持劳动,养成习惯。例如:教孩子自己穿衣服、系扣子、家长要先给孩子正确的方法,要及时地鼓励,耐心地帮助。在幼儿园里,幼儿的一些常规,例如:早上来园漱口、洗手、喝水、等环节,要想让幼儿熟练做到每一步,就需要教师有一定的耐心。
三、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长大了”,与孩子一起唱“劳动最光荣”,念
诗歌“别说我小”以及看相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激发孩子动手参与的欲望。
可以通过游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例如:教孩子叠衣服,可以“给衣服宝宝做操”
引发孩子兴趣:如伸伸臂(整理衣服的袖子)、抱抱肩(叠衣服袖)、低低头(叠好帽子)、弯弯腰等,一些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都可以用游戏引导孩子去做,在游戏的情境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生活能力就得到锻炼了。
总之,培养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发展观,要相信孩子,大胆地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以积极的语言肯定每个孩子的点点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