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7483
论幼儿教师提问类型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摘要】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和幼儿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事实上,教师在提问时持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思维能起促进作用,孩子能从教师愉悦的态度中,得到鼓励和鼓舞,从而增强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关键词】幼儿教师 提问类型 幼儿教育 相互作用
教师提问是一种普遍存在且发生频率很高的教学行为,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技能,而是由一系列可观察可分解的技能组成。提问,是引发幼儿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幼儿思考发展的有效途径。提问所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的要点,是组织教学的开端,是教学进程中转换的“关节”,是幼儿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重要的“激活”因素。提问是支持幼儿园语言教学的有效工具,提问的本质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问可以促进语言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如推测、分析、验证、推理。然而研究者也发现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中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针对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盲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期对语言教学有一定指导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交流,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交流,而提问是构成教学活动语言相互作用的必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提问的有效性,提问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一、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的现状
然而,与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相关的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理论层面,对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的关注较少,对幼儿园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提问技术的研究更是很少有人涉及。
幼儿园提问的现状,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教师尚未转变角色,没有做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还是以权威者自居,鼓励不足,批评有余,激发不起幼儿探询的愿望,压制幼儿质疑的冲动;又如,一些幼儿头脑中有疑惑、有问题,又不知如何表达,常常词不达意;而对于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教师又很难把握取舍,不善于抓住其中有价值的闪光点随机点拨……久而久之,教育过程不再存疑,幼儿认知动机逐渐丧失,使幼儿的学习过程仅仅成为一种外界强加的活动。这样不仅造成了教育效益的低下,而且养成了幼儿被动、服从、趋同的习惯。
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提问也存在诸多问题:(1)教师提问的目的不明确,只是把提问当作一种课堂教学的必备手段,而不知道为什么提问,直接表现为老师不会提问。(2)教师接不住孩子抛过来的“球”,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老师抛出问题之后,孩子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老师没有针对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当前课堂情境进行灵活调整,与其说是激发思维,不如说是打发时间,按部就搬的上课。(3)教师所提问题缺乏层次性,表现为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问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循渐进的过程。(4)教师提问方式的不恰当,大量的封闭性问题是幼儿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直接表现为忽视幼儿主体地位,为完成教学设计而提问,这样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或表现为所提问题为假问题如今天高兴不高兴的问题。(5)教师过分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师“迫不及待”的想从孩子口中得出标准答案,向标准答案上引导,另一方面只针对部分能力发展好的孩子进行提问,幼儿应答机会分布不均匀,能力强的孩子一节课被提问10来次,而能力弱的孩子可能一次都没有。新《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问题是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也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让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问题,进而在老师的支持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我们幼儿园工作者的面临的一个重任。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按提问的形式分类及优化设计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心里都很清楚,这就像再好吃的东西如果吃多了也会觉得不好吃一样。语言教学提问的形式在原则上是师问生答,从而控制一节课的节奏。 (一)设问型。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幼儿,它的特点是将问题提出后,并不要求幼儿作答,而是自问自答,它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造成幼儿的悬念感。设问还常用于引入新课,其作用是设置悬念,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这种设问,往往把一节课的重点设计,与幼儿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幼儿有强烈愿望的问题联系起来。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大班语言散文欣赏《春雨的色彩》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春雨到底是什么,有没有颜色?请小朋友带着问题听配音朗诵。 这个设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培养了幼儿的倾听习惯;启发了幼儿的思考,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了文本的价值取向。
(二)追问型。就是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幼儿。追问的特点是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幼儿的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追问能使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理解文本内容,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童话故事《拔萝卜》文本时,为了检查幼儿听读文本的效果,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谁与谁一起拔萝卜?他们为什么要拔萝卜?他们是怎样拔萝卜的?萝卜拔出来了吗?这一结果﹙这个故事﹚你发现活懂得了什么? 正因为教师的穷追不舍,帮助幼儿正确理解了文本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使这节语言教学活动精彩而有节奏。 (三)疑问型。是由教师设置疑点,提出问题,使幼儿觉得难解,于是去认真推敲问题,提出观点引用事例,组织答案。由于教学过程受诸因素制约,幼儿的学习会留下疑点。每一节语言活动留一点时间让幼儿及时把问题提出来,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释疑,能使所传授的知识更为完善。回答疑问,要造成一种亲切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幼儿有疑敢问,把疑难分散解决。
三、幼儿园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1、精心设计提问——紧扣目标重点
教师的有效问题的提出必须是切人目标重点的,依据幼儿的发展规律、依据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教育的原则的。要组织好一次活动,随便提几个问题是不行的,它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围绕活动的目标,紧扣活动中的重点与难点,善于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还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把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