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2574
幼儿立场的教育
——我的教学主张
[摘 要] 教育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幼儿的问题,基于对幼儿的认识的幼儿立场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幼儿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幼儿立场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教育应是有立场的——尽管你可能不自觉也可能你未思考。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即你是为谁的。不同的立场,表明了不同的态度.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处理事物的方式和结局。教育的立场应有三条基准线:教育是为了谁的。是依靠谁来展开和进行的。又是从哪里出发的。毋庸置疑,教育是为了儿童的。教育是依靠儿童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出发。这就是教育的立场,因此,教育的立场应是幼儿立场。幼儿立场鲜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题,直抵教育的主旨。
幼儿立场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就是生成性、可塑性、创造性。儿童正是用“可能性”来暗示、启迪教育,来挑战、改变教育!
近年来,我们坚守幼儿立场,着力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育,改变立场;对幼儿立场的教育要素进行了认真的审视和定位。
一、幼儿立场的教育教学——目标基础化
由于幼儿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一是说幼儿还没有成熟,所以存在巨大潜能,教育要开展这种潜能。二是说幼儿还没有确定,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三是说幼儿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过程,教育不能停止脚步,要在幼儿发展的一个个阶段,“完成”一个个任务,促使他们一步步逼近一个个目标。
我主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目标,应该是基础化的,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各领域的目标为基础,这样的教学才有厚度,才不是平庸的、表层的教学。
我主张:教学目标应根据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基础及认知规律而制订,这样的教学才能建立幼儿的内部动力机制,将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需要,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主张:教育目标应该具体、有较强的针对性,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还要注意各领域目标之间的整合,这样的目标才能真正促进孩子发展,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导航仪和指南针。
二、幼儿立场的教育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中国新教育放下一块奠基石”。陶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因此,我主张,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应注重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应该是“小、趣、近、实、真、鲜、奇”的,“小”即开口小,小中见大;“趣”是指基于满足幼儿情趣的需要,注重将幼儿喜欢的资源有机地切入到教育中;“近”是注重选择和补充发生在幼儿身边的生活;“实”是将生活中的实物,或表征实物、实况、实景的音像媒体带入课堂;“真”选择幼儿群体中的真人真事,宣扬他们的真情;在日常活动中教师细心观察并发现发生在幼儿间的真实事例,抓住契机随机教育;“鲜”,尽量选取、补充发生在幼儿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奇”,着眼幼儿心理视觉,考虑幼儿热爱幻想、喜欢创意的心理,有意识地将幼儿想象世界中的内容充实到有关的教学内容中。
三、幼儿立场的教育教学——顺应幼儿学习方式
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
因此,我主张,站在幼儿立场,顺应幼儿思维的方式设计教学。
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顺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我们学习站在幼儿立场上,开展了多样的活动,如:我们根据幼儿喜欢争辩的特点开展过辩论明理式的社会活动;根据幼儿易受熏陶的特点,设计了情感体验式活动;根据幼儿喜欢猜测、探究的特点,开展过讨论探究式活动;我们还根据幼儿喜欢模仿、喜欢游戏、喜欢交往、喜欢探索等特点,开展情景模拟式活动、角色扮演式活动,社会实践式活动,调查访谈式的活动等等。活动中不但注意授之以知、晓之以理、而且更做到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完整的富有实效的教育,让孩子的天性和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从而使知识“活”在幼儿自主探究和体验之中。
四、幼儿立场的教育——幼儿为主体,永不替代
思考所谓的替代,就是本该由幼儿个体独立完成的事被他人替代,本该由集体完成的事被老师替代了。想想这些年来,在幼儿园老师的课堂上,出现了多少这样的现象啊?刚刚提出一个问题,马上就被能干的孩子说出答案了,老师叫答时惯于叫能干大胆的孩子,这无形中剥夺了多少孩子思考权啊!而我们有时候见到一个或一部分孩子能够说出正确答案,就急于或放心地继续下一个教学程序,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主张:活动让每一个幼儿参与其中,懂得放手,不事事包着干,坚持两个凡事,凡事幼儿能做的,老师不要做;凡事需要每个孩子体验、参与的,决不给部分或个别幼儿,要让不同层次的幼儿能动起来,让幼儿真正在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选择、自主表达、自主交流、自主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