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13750
论如何做好学龄前儿童入学前的素质准备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的定义及特征、特性,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同及素质差异。比较、了解两者的相互关系后,发现问题,怎样有效的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及有何素质准备,通过本文的阐述,能有效的对孩子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准备上更好的帮助,使学龄前儿童能够顺利的融入小学的学习,生活的阶段。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差异、幼小衔接、素质准备、家长
幼儿园时代是人生最无忧无虑、充满快乐的时代,也是孩子从懵懂走向知识与文明的起点,幼儿园时代的欢乐是无限的、最难忘怀的,但它不是永远停驻的,随着孩子四年幼儿园生活的结束,他们将进入下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更加独立自主、更加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小学。
那么如何让幼儿愉快地进入小学,自信独立地面对小学生活呢?我认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幼小衔接是关系到开发智力,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这是涉及教育的科学性和连贯性,作为一名一线混龄班老师我认为应全面重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本文力求我们要了解幼儿园和小学要怎么区别,到底差在哪,我们要怎么做,才不茫然.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做好衔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希望本文对一线工作的老师及面临入学孩子的家长有参考作用。
一.学龄前儿童的概述
(一). 学龄前儿童的素质教育
学龄前儿童 英文对照preschooler ,preschool children; 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6岁或5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中国目前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半,所以,0~6.5岁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一定时期内,学龄前儿童的统计信息,是国家发展幼托事业和安排保健机构的重要依据。而学龄前儿童的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孩子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 (二).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特征
学前期是指儿童从三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正式进入学校以前的一个时期,所以叫学前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 这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儿童出生以后,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下,经过三年的时间,已从一个软弱无能的个体发展到能够直立行走,广泛操纵物体,进行初步的言语交际,并且能从事一些最初步的游戏活动。就在这样发展的基础上,儿童进入了学前时期。进入学前时期的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生活的愿望。同时,由于考虑到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增长,成人也对儿童提出了比以前更高的要求,开始要求儿童独立地担负某些简单的职责,如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当值日生等等。开始要求儿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活动。